这个问题有点像脑筋急转弯,你如果脱口而出:只能有一个“都”——北京,那就大错特错了。尽管在许多人第一印象里,“都”首先是首都,但“都”也可以是“钢都”、“花都”等。
有一种现象很有意思,“首都”不必多言,一定是得了天下的人选定的,有着极强的政治色彩、官方色彩。而“钢都”、“花都”一类,以往没听说过有人选定、挂匾或者正式公布什么的,这种称谓似乎很民间,但并不很多。
市场经济了,许多东西都在变,“都”也一样。这不,这家协会评选瓷都,那家协会也积极跟进,另起炉灶。瓷都就有了两个,还都不是景德镇。一场乱哄哄的争吵在所难免,甚至有人打起了官司。瓷都的官司还不知怎么样,又出来报道说,又有协会正在加紧“砚都”的评选。弄不好又要出麻烦了,中国自古有四大名砚之说,又有端砚、歙砚并驾齐驱之势,哪里是“都”,哪里又不是呢?
回到主题,中国能有多少个“都”?有人说,有多少全国性的协会就可以有多少个“都”,因为一般意义上一个协会总是代表着一个行当、一个领域,所以每个协会都可以评“都”。但是这个答案显然很不严谨,比如一个协会今天评了砚都,明天当然可以评纸都、墨都、笔都。说实话,如果评了砚都就偃旗息鼓,倒显得不合理、不完整。还有人说,中国有多少种特产就可以评多少个都,这个答案更科学些。比如东北有三宝,人参、鹿茸、乌拉草,可是东北那么大,哪里的人参、鹿茸、乌拉草历史最悠久、文化最灿烂或者现在的产业最发达呢?谁也说不清楚,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考虑评选“中国人参之都”、“中国鹿茸之都”、“中国乌拉草之都”。但是这种答案也有缺陷,一是“都”的数量有点儿多,可能会乱,二是一个土产协会就可以做出几百上千块“之都”的牌子,未必有人要。
所以最科学的答案应该是这样——需要多少能就有多少,比如瓷都的需求量就比较大,所以那个协会除了生产“中国瓷都”这个称号以外,还生产了“中国钧瓷之都”、 “中国青瓷之都”。这个答案也比较符合市场经济的精神,这个“都”、那个“都”,无非都是一些产品,有需求就一定能够生产出来,即便没有对应的协会都不怕。比如某乡很想做“中国乌拉草之都”,却没有“中国乌拉草协会”。没关系,乌拉草是种草,用途是絮在鞋里冬天可起到保暖作用,尽可以找草业协会、鞋业协会、时装协会等等,找谁都行。不过需要心中有数的是,这些“都”既然是你需要的产品,就没有白给的道理。
还有一点要解放思想,评“都”这碗饭不是只有全国性协会才能吃。山东的水果挺有名,“烟台的苹果莱阳的梨,枣庄的大枣肥城的桃”。山东的农产品协会、水果协会、营养协会、保健协会等等,完全可以评选“山东梨都”、“山东枣都”,莱阳或是枣庄在使用这些称号的时候,只要把“山东”省略,一样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