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青花瓷产地锁定巩义北宋官窑窑址初定汝州

  记者从5月21日召开的巩义黄冶唐三彩窑址考古新发现研讨会上获悉,省文物研究所在巩义黄冶唐三彩窑址的发掘工作取得重大成果,不仅再现了唐三彩制作、烧造工艺流程,同时在晚唐地层内清理发现了青花瓷,为唐青花瓷器找到了原产地。
  黄冶唐三彩窑址从1957年发现以来,已经多次考古发掘,出土过许多精美的唐三彩器物。2002年至2003年,省文物研究所会同中国文物研究所联合组队,对黄冶唐三彩窑址第一、二、三烧造区进行再次发掘,清理了唐代窑炉8座,其中5座保存完好,分为大、中、小三种研制,窑室内都发现了一定数量的瓷器、三彩制品和窑具等,为研究黄冶窑的分期、手工作坊的布局以及窑炉的整体结构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依据。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现场发掘时,文物考古工作者在第二烧造区晚唐地层中发现的百余件白釉施蓝彩的唐青花瓷标本,这在国内同时期窑址考古发现中尚属首次。这些标本一般比三彩制品火候高,施釉工艺也与三彩不同。其形状与纹与1990年扬州出土的唐青花瓷相类似。经复旦大学高能物理研究所对两地的瓷器标本采用无损质子激发X荧光技术进行成分测定,证实二者成分完全相同。考古专家们认为,唐朝晚期,扬州是主要的通商口岸,是瓷器的主要外销地。目前全国仅有扬州出土过唐青花瓷。此次的考古发掘和科学测试证明,扬州出土的青花瓷器就是产自于巩义黄冶窑,因此唐青花瓷的产地就在河南巩义。②7
  本报讯 (记者陈 茁)历经5年,我省文物专家在汝州市张公巷窑遗址考古发掘获得重大突破。5月21日,在由中国古陶瓷学会和省文物局共同主持的“汝州张公巷窑考古发现专家研讨会”上,专家们认为,张公巷窑址出土的青釉瓷,造型、釉色、烧造工艺等既继承了汝瓷的风格,又与汝瓷有明显区别,极有可能就是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中国五大名瓷“汝、钧、官、哥、定”中的北宋官瓷,而张公巷窑极有可能是考古界寻找已久的北宋官窑。
由于北宋末年特定的历史原因,目前传世的官瓷数量极为稀有,仅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有少量收藏。而北宋官窑址一直未发现。1999年至2001年,省文物研究所配合汝州市民房改建工程在汝州张公巷三次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一批陶瓷资料、类汝窑瓷器残片、窑具和素烧坯残片,引起了中国古陶瓷学者的高度重视。今年2月至4月,在汝州市政府的大力配合下,我省文物专家对该遗址进行第四次发掘,清理出了房基、井、灶、灰坑和过滤池等,出土了一大批极具价值的完整或可复原的青釉瓷器和窑具。
  此次出土的青釉瓷器形精美,质量上乘,与汝窑瓷风格接近,当属皇室用瓷。其烧造工艺与汝窑也相近,60%左右的窑具外壁均涂抹有耐火泥,而这种工艺仅见于宝丰清凉寺汝窑。但是张公巷窑出土的青釉瓷与汝窑瓷还存在明显区别:色泽有别于宝丰清凉寺汝窑的天青色,呈淡青、灰青、青绿色等;以薄胎薄釉为主,釉面玻璃质感极强;胎质细腻坚实,胎色为粉白、灰白、洁白和少量浅灰,几乎不见汝窑的香灰色;支烧后出现的支钉形状呈滚圆形,而不是汝窑的尖钉形。同时,根据无损质子激发X荧光技术对张公巷窑与汝窑青釉瓷的釉质和胎质进行成分分析,可明显发现主要化学元素含量不同。此外,张公巷窑的青釉瓷开片呈鱼鳞状,这在汝窑当中几乎没有。但这种呈鱼鳞状形在浙江发掘的南宋修内司官窑瓷器中比较常见。
  在研讨会上,以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汪庆正为代表的专家认为,根据张公巷窑考古发掘情况可以推断,张公巷窑大致年代为北宋末年。它是在宝丰汝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其产品不论从外观还是从原料分析都表明与汝瓷有明显不同。从烧造工艺、器形等方面分析,宝丰清凉寺汝窑、张公巷窑、浙江南宋修内司官窑应当有着内在的传承关系,由此基本可以认定,张公巷窑就是北宋官窑。大家还一致认为,张公巷窑是一次重大的考古发现,应该进一步对原址进行保护发掘,为北宋官窑的认证找到更多的实物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