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瓷都昆明遭遇“滑铁卢”

    在英文中,“中国”和“瓷器”是同一个单词,可见瓷器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的重要性。中国号称瓷之国,景德镇号称瓷之都,景德镇出产的瓷器向为瓷器中的翘楚。然而,日前从景德镇运到昆明展销的一批瓷器,却遭遇了“滑铁卢”,不仅货卖不出去,参展的商户甚至连回家的路费都用完了,陷入一筹莫展的境地。个中原因究竟为何,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2月28日,满载着贵重瓷器的15辆大货车驶进金碧路196号旁的一块空地,“江西景德镇精品瓷器展销”在此开展。踌躇满志的商户们万万没有想到,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他们除了在烈日和风雨中煎熬之外,竟然一无所获。一个月的食宿费用,掏光了他们身上所有的钱,回去的路费只能靠亲友从江西邮寄,一筹莫展的他们盼望着回家的日子早点到来。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68家商户“全军覆没”呢?

   无奈商家:许多人问景德镇在哪里

   展销会的场地布置得很简单但很特别,场地上没有搭棚子,商户们用各种瓷器和金属架子围成了数十个展点,漂亮的瓷器在阳光下发出莹莹白光,从高处俯瞰蔚为壮观。记者在展场上转了一圈,发现观者尚且寥寥,更不要说购买者了,商家们大多百无聊赖,无精打采地坐着。

   一位商户对记者说,他们是江西景德镇的个体商户,今年2月有人为他们联系到昆明展销,并承诺货卖不完他兜着。在左借右贷,每户投资了10到20万后,他们就启程前往昆明。到了昆明后,中间人收了场地费后却跑了,被骗的他们更没想到的是,瓷器生意在昆明竟然这样难做。到现在为止,他们每家已经付了几千元的运费,交了1200元的场地租借费,一个月下来,没有卖出几样东西,连吃饭都成问题。

   为什么卖不出去呢?有的商户说,昆明懂瓷器的人不多,他们在这里一个月,每天都会有人问他们:“景德镇在哪里,是一个小镇吗?”

     据了解,这些商户每年都要去许多地方展销,除了国内的各大城市,还去过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国内的城市,数北京、上海最好卖,昆明是他们到过的大城市里最难卖的。用他们的话讲:“到这里一个月,上万件瓷器还没动过几件呢。”

   谨慎消费者:“精品”瓷器让人质疑

   记者在展销现场看到,此次展销的瓷器,大多是花瓶、瓷画、瓷雕等瓷艺产品,品种繁多,琳琅满目。但标价参差不齐,或几百、或几千、或几万,如非行家里手,连识别都困难,更别说购买了。

   一位在场地上“转悠”的看客告诉记者,这里一个鱼缸标价3600元,但600块钱就能买到,喊价和卖价如此离谱,让人不禁怀疑这些“精品”瓷器的真假。

   一位商户这样回答我们的质疑:“我们连回家的路费都成问题,这样子掉价卖是不得已的。”说着他拿出了一本“景德镇陶瓷艺术收藏证书”,并指着展架上一个花瓶说:“这个花瓶就是证书里的那个,我们卖的都是真货。”

   经过他的指点,记者才发现在这里的大多数展销摊位上,都有各种证书。但这些证书五花八门,如“景德镇陶瓷艺术收藏证书”、“景德镇陶瓷艺术大师名作证书”、“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作品证书”等等。证书的版本各不相同,有软皮精装本,有超薄压膜本;有贴着照片、盖着钢印的,也有没贴照片、盖着红印章的;有景德镇陶瓷协会颁发的,也有各制瓷公司印制的。

   本来有证书是好事,但证书种类一多,反让人觉得鱼龙混杂,真假难辨。一位路过这里的先生说,瓷器的真假好坏太难辨别了,再说像这样的展销多是商业操作,没有官方举办的可信,一般的消费者是不会来购买的。

   收藏家:他们没有调查市场

   夏福麟老先生是昆明的收藏家,家中藏书万卷、汗牛充栋,并酷爱收藏瓷器古董。记者在展销场地上有幸碰到了他,当时他正在看一个青花瓷瓶。夏老先生捧着那个瓷瓶对记者说:“这个场地上的瓷器虽然不是精品,但好东西还是有的,就像我手中的这个青花瓶。”

   谈到这次景瓷展,老先生说,在昆明这样的瓷器展总共也就只举办过3次,但每次的销售情况都不是太理想。他认为这些商户没有调查市场,瓷器市场是由两方面构成的:1、经济的富足。只有当经济富裕了,人们才有闲情逸致购买艺术品。昆明地处边疆,经济发展还不到位,几千、几万的瓷器在这里是不容易卖出去的;2、文化积淀的厚重。只有人们的文化素质提高,才会有更多的人去研究、收藏瓷器。昆明的瓷器收藏家不多,市场很小。一般人连瓷器上的花纹是手绘上去的,还是贴纸贴上去的都无法分辨,又怎么敢去购买呢?

   说着,夏老先生指着一件瓷器,让记者看上面的花纹,只见一朵朵花瓣上有淡淡的网纹,夏老先生说,这就是用贴纸贴上去的。夏老先生接着说,陶瓷艺术之美在于器型、在于纹饰、在于釉色,在那厚薄、卷舒、冷暖、莹润之间,不仅展示了历代制瓷工匠们的高超艺术,也饱含着人类对美的艺术追求,反映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人们在文化传统、审美趣味、艺术风格等各个方面的差异与变化。陶瓷艺术不应该被现代人遗忘,反而要发扬光大。

   千年瓷都:一个神话的终结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小作坊经营者走出景德镇,四处奔波推销闻名天下的景瓷呢?

   “唉,景德镇的光明瓷厂、红旗瓷厂、建国瓷厂等几家大企业近年来都先后改制或倒闭了,一半从事陶瓷业的工人纷纷下岗,政府发文鼓励小商户出外经营”,一名商户无奈叹息道。

   据了解,在景德镇的民营企业有不下几千家,陶瓷小作坊最多时超过4000家。他们为了追求利润雇佣廉价劳动力,在生产工艺上偷工减料、粗制滥造,造成了产品质量和档次下降。产品质量低、经营不善,使许多企业都面临关门倒闭。

   “景德镇全市有30多万人,其中就有10万人是从事和陶瓷有关的工作的,你说吓不吓人?”一名商户大声说到。

   而据记者查阅的资料显示,虽然全市有40%的人从事陶瓷业,但景德镇全市陶瓷工业一度每年仅以2%的速度增长甚至出现负增长,曾占景德镇GDP比重高达60%的陶瓷业后来仅占市GDP的6%-8%,业内甚至出现了要求瓷都迁都的呼声。

   “瓷都”内的瓷业经营尚且如此,难怪商户们要背井离乡,四处去搞“展销”了。

   截止记者发稿之时,这批瓷器的销售情况稍微有了一点起色。由于商户们纷纷调整了价格,原来标价千元以上的瓷器,都降到了二三百元,加之写着“亏血本大甩卖”的纸板遍布全场,确实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购买。记者看到,3日、4日两天虽然下着雨,还是有不少市民来到展销现场,商户们皱着的眉头终于舒展了。

   可巧的是,2004年是景德镇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制瓷业中心1000周年。已经燃烧了千年的窑火,是继续熊熊如炬,还是在风雨中摇曳不定,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个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