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陶瓷行业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低价竞争始终是陶瓷业市场竞争中一道不肯谢幕的风景。无论是国内市场的龙争虎斗,从降价几成的直白,到打折优惠的含蓄;还是在国际市场上延续国内价格战的明争暗斗,具有国际档次水平的瓷砖却以超低价抛售。然而,许多陶瓷企业在参与价格战的过程中也逐渐意识到,低价竞争,对于陶瓷业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无法预测的隐患是巨大的。近来许多远见卓识、高瞻远瞩的陶瓷企业迫于低价竞争带来的压力,纷纷寻求各种创新突围的新招儿,迎接国际化市场竞争的挑战。
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生产经营的规模化
近几年来,陶瓷企业东进西征北拓的规模扩张之风可以说愈演愈烈。 2000年至2002年间,以陶业巨子新中源企业为代表的一批民营陶瓷企业掀起了东陶西进的第一轮扩张高潮。尤其是新中源企业,其先后在广东三水、顺德、南海、河源、清远及四川夹江等原料或燃料优势区域投下巨资,建立了大批先进的现代化陶瓷墙地砖生产线。同时,充分利用原燃料优势进行的战略转移,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进入2003年后,以新明珠为代表的民营陶瓷企业揭开了佛山陶瓷二次创业、做大做强的第二轮扩张高潮。此外,还有东鹏陶瓷挥师北上山东、四维瓷业进湘等等。目的就是缓解生产成本带来的市场竞争压力,谋求生产经营的规模化效益。
勇于产品创新力求摆脱同质低价竞争围城多年来,在陶瓷业膨胀式发展过程中,越发暴露出我国陶瓷行业在产品设计与研发方面存在的严重缺陷,以致“模仿秀”盛行,产品同质化导致价格战狼烟四起,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企业获利能力降低,产品研发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一些陶瓷企业已察觉到同质低价的恶性循环将是穷途末路,从而先知先觉到中国陶瓷业做大做强、成为国际陶瓷市场上的真正强势群体,唯有不断创新技术、创新产品。
因此,从上世纪末期到本世纪开始的这几年中,陶瓷业中的产品创新真可谓是日新月异。从7200吨大吨位压砖机的广泛使用,到超微粉等先进工艺技术的推广应用,从鹰牌陶瓷巨资引进国际顶级技术设备,生产高科技石材系列建陶产品,到欧神诺陶瓷斥资1300万元建成国内先进的R&D研发机构;从鹰牌、东鹏、新中源、四维陶瓷企业加大产品创新投入与研发力度,加速产品创新步伐,相继推出超现石系列、天山石超白砖、天韵石抛光砖等引领建陶产品时尚与潮流的陶瓷精品,到欧文莱陶瓷立体微粉通过广东省重点科技成果产品鉴定,华鹏陶瓷天之石系列产品获得省级科技成果鉴定,汇亚公司微晶幻彩沙滩石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东鹏陶瓷“防渗透釉面砖”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等等,不难看出,以新产品抢占市场营销的卖点,已成为众多陶瓷企业的实际行动。这不仅是陶瓷企业突破同质低价市场竞争“围城”的高明之举,亦是陶瓷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加强竞合开启市场竞争的新局面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潮流不断推向前进的过程中,市场竞争形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拳击式的竞争已经落伍,共赢式的竞合已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推崇。因此,备受价格战摧残的陶瓷企业,除积极应战外,加强了竞合理念的运用。一则国内陶瓷企业为实现做大做强做精的奋斗目标,仅靠自己的身体力行,难度较大,与其他优势企业合作,优势互补,共创双赢,显然在市场竞争优势打造方面可以事半功倍;二则面对国际陶瓷业巨头在国内市场的攻城掠地,一味的抵制、排斥,显然有悖于WTO的原则与精神,更不能有效推进我国陶瓷业的进步。更为重要的是,参与遥遥无期价格战的死缠烂打,对陶瓷企业而言毫无积极意义可言。
提升品牌塑造竞争优势品牌形象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价格竞争的利剑已伤及所有陶瓷企业,并把陶瓷企业的利润削得薄之又薄,不仅威胁到企业的生存,更左右了企业进一步发展。而打造知名品牌,不仅可以摆脱低价竞争的泥潭,更会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回报。
有关专家指出,在全球化的经济时代,品牌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公司的价值观,因而将成为企业利润的最主要来源。在陶瓷企业品牌竞争意识日益增强之际,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对品牌塑造的有力推动,也进一步激发了陶瓷企业对打造知名品牌的热情。如对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等的评选认定,都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陶瓷企业为追求利益最大而摒弃低价竞争的勇气和决心。
品牌作为陶瓷企业致胜市场与丰收利润的双重法宝,在近几年陶瓷企业对抗价格竞争并深受其害过程中,显得越发弥足珍贵,因而对塑造品牌形象、打造知名品牌也就越发迫切。
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实现企业利益的有效提升面对低价竞争的陶瓷市场,尤其今年以来海湾战争导致油价飙升,SARS疫情致使营销断档,均使陶瓷企业遭受不同程度的重创和打击。然而,低价竞争并非企业的末日,一系列的不幸遭遇与危机也在很大程度上警醒陶瓷企业淬炼出创新的发展新路。
通过采用新工艺、研发新技术、引进新设备而生产出的具有“三高”属性的陶瓷精品,不仅是陶瓷企业获取较高市场收益,与低价竞争分道扬镳的需要,更是陶瓷企业冲击拓展国际市尝打造陶瓷精品、树立民族品牌的需要。
低价竞争,从消极的意义上讲,使得整个陶瓷行业获利能力降低,延缓了陶瓷行业的快速发展,但从积极的意义上考虑,它又迫使陶瓷企业加速创新步伐,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积蓄发展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