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的温州作为我国釉面砖的发源地,八十年代曾风光一时,仅温州地区建筑陶瓷的生产企业就有五百多家,当地政府部门也作为第三大产业在扶持,但企业规模小,设备简陋,产品单一,属“作坊式”生产。
随着广东大量引进意大利先进生产线,自动压机和辊道窑的采用,产量大幅提高,产品规格、花色多样化,品质也有较大提升,温州建筑陶瓷在全国的地位“江河日下”。九十年代以后,浙江省以杭州协和陶瓷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三资或独资企业浙江协和陶瓷有限公司、浙江荣联陶瓷工业有限公司、金元陶瓷(中国)有限公司和宁波现代建筑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兴起,扛起浙江陶瓷的大旗,成为浙江省生产建筑陶瓷的主力军。进入二十一世纪,随国家宏观管理调控政策的逐渐到位,对于供过于求的建筑陶瓷企业形成很大的压力,浙江省也不例外,2004年可以说是浙江建筑陶瓷企业有史以来最困难的一年,浙江陶瓷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面临的难题
2004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继续执行,国家电力短缺,浙江省尤其严重,陶瓷燃料和原材料涨价;交通部门5月1日起对车辆限超限载;8月—9月连续受台风袭击,陶瓷企业损伤严重,使陶瓷企业生产成本上涨20%以上。
1、宏观调控。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逐步落实,银行银根收紧和开发区的治理等,房地产过度升温势头有所遏制,市场需求增速放缓,建筑陶瓷作为房地产的后续使用产品,与房地产市场息息相关,对陶瓷的需求会产生一定抑制作用,到明后年更会有所体现。同时全国建筑陶瓷产量持续增长,山东、福建、广东等建陶主产区2004年上半年增幅超过20%,建筑陶瓷产品市场“供大于求” 的局面依旧。
2、电力短缺。从去年开始的电力短缺,严重制约了建筑陶瓷行业的发展,2004年电力短缺更加严重,浙江更是“重中之重”,不少地区对电力实行“停四开三”或“停五开二”,而陶瓷行业是一个连续性生产的行业,24d、时连续运转的窑炉屡遭停电,将使产品的废品率陡然上升,不能连续的供电也使陶瓷企业根本没法正常生产,有个别企业有定单,就因为电力检查,没达标的不能生产,至今还有部分企业没通过,不能正常生产问题,半年没法生产;由于限电打乱了工厂的配置和部署,很多企业生产线只能开一半停一半,规模效益难以发挥,生产成本急剧增加。为此企业都配备发电机,以供电给需24d、时连续运转的窑炉,而这增加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设备投资,同时自发电价格比正常供电要高45%以上。
3、燃料和原材料上涨。陶瓷企业所用的燃料:煤炭、油和液化气今年涨幅较大,煤炭和液化气上涨约50%以上,重油上涨30%以上。如对液化气年用量25000吨的企业,仅次一项一年就增加成2500元;乳浊剂硅酸锆约上涨50%;色料约上涨100%;陶瓷主要原料今年也有10%以上的上涨;包装材料纸箱约上涨10%。
4、限超限载。今年5月1日起交通部门严惩超载,使消耗资源比较多的建筑陶瓷企业,无论原料运进还是产品运出,使运费增加30—50元/吨有些企业陷入“等米下锅”的境地。
5、自然灾害。8月12日的“云娜”台风,在登陆浙江温州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陶瓷企业也损失严重,有些厂厂房倒塌、房顶被掀,仓库进水,使温州陶瓷企业雪上加霜。之后的“云丽”和“海马”台风相继袭击浙江省,特别是温州,都造成陶瓷企业的直接经济损失。
6、职业病防治。5月份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曝光了温州矿石研磨厂漠视职业病,对工人没采取任何保护措施,致使工人被诊断为矽肺。这引起温州市政府的重视,当地政府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要求企业进行整改,并对企业进行了检查,没达标的不能生产,至今还有部分企业没通过,不能正常生产。
二、市场状况
浙江是市场大省,又是经济发展比较快的省份,浙江陶瓷品市场众多,基本上每个地市都有一家或一家以上专业市场,杭州有十多家,如杭州陶瓷品市场、新时代装饰材料市场和华东陶瓷建材市场等,其他地市有嘉兴建材市场、路桥装饰材料市场等较大规模的陶瓷市场,经销来自全国各地的建陶产品。市场中内墙砖主要是本省和广东产品如本省的诺贝尔、罗马、现代和金元等品牌及广东的钻石等,还有邻近省市的冠军、亚细亚等;地砖主要也是本省和广东产品如本省的诺贝尔、协和、现代和金元等品牌及广东的东鹏和欧神诺等,还有邻近省市的斯米克等;外墙砖由于受福建产品的;中击,浙江省生产企业减少只有5—6家,市场上大部分是福建和广东的产品。
浙江省生产的建筑陶瓷,除几个规模较大、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在全国主要城市设有较大的经销网络外;大部分规模比较小的厂,其产品销往东北、西北、华中和邻近省份的中小城市;还有几十多家企业的产品,开拓国际市场,销往中东和东南亚国家,但出口价低,存在相互压价,且有些出口产品品质量并不高,易造成外国的反倾销调查。
三、发展态势
浙江省的建筑陶瓷生产企业80%集中在温州,而温州由于皮鞋、皮革、眼镜和打火机的发展壮大,成为温州的支柱和发展产业,陶瓷行业由原来的第三大产业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到如今“无名小卒”,且陶瓷又是属消耗资源和高耗能型行业,在温州的发展空间受到一定限制。所以温州去年就有企业以外迁西部的新疆和山东等地,目前不少企业纷纷“效仿”,大多在考察和等待观望。
在外围条件不甚乐观的情况下,也有一部分企业凭藉品牌战略和市场营销的组合,不但屹立不倒,反且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浙江省建筑陶瓷的代表之一的杭州协和陶瓷有限公司,借助产品品质、品牌优势明显,2003年产值突破10亿大关,入围全国建材百强企业和全国民企500强,2004年又投资生产的四条陶瓷砖生产线,今年预计销售额可达12亿元。也有一部分规模较大的企业努力维持现状,但由于受电力短缺影响今年的产量有所下降;而规模小、产品质量又差的小企业,将面临更严重的形势,今明年可能将逐步遭淘汰。从市场需求反馈,高档产品销量放大,低档产品价格战激烈;一度受外墙涂料冲击的外墙砖市场全面反弹,需求增长强劲,一些高档商品房和写字楼纷纷采用外墙砖,如绿城房产、金都房产等知名房产公司,目前浙江省的外墙砖市场基本被广东和福建产品占领,浙江省陶瓷企业不应放弃,外墙砖的升温给浙江省的建筑陶瓷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提供了商机,应树立质量和品牌。
在如此困境中,“敢为人先”的温州人,在激烈竞争的陶瓷市场中,纷纷开拓国际市场,出口势头不减,有些企业几乎产品全部出口,为自己的生存发展求得空间,但大多数出口企业是经过第三方做的贸易,出口不稳定,且相互压价,低价竞争;诺贝尔公司除巩固国内市场的同时,继续开拓国际高档陶瓷商品市场,2004年成为世界500强企业家乐福瓷砖材料的首席供应商。
建筑卫生陶瓷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基本脱离了政府部门的干预,市场经济条件促进了行业的结构调整,加快淘汰落后工艺设备的步伐。浙江省大多数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没有知名度,缺乏技术人才和自主开发能力,只能模仿,这些企业今后的生存将更加困难。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在加强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应加大研发投入和品牌宣传力度,以质量求生存,以规模求效益,争创地方名品,国家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