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瓷都”点土成“金”

   站在法库县城东部一处丘陵向下俯瞰,一座座比肩而立的现代化厂房,一幅幅塔吊挥舞、运输车熙来攘往的建设场景勾勒出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工业园区。“两年前这里还只是一片苞米地。”法库县陶瓷工业城管委会副主任孟庆坤说,这个陶瓷城的“横空出世”让法库人自己都有些吃惊。 

  仅仅两年的时间,“北方瓷都”作为法库另一个响亮的称谓声名远播,已经有九家企业的14条生产线在陶瓷城内开足马力;明年这里还将有50条生产线投产,100条生产线开工续建,日益庞大的法库陶瓷产业集群生机盎然。瓷土变“瓷金” 

  世代耕作的法库人原来忽略了法库竟是一座难得的“宝库”,那深埋于地下的30多种非金属矿长年沉睡着。进入21世纪,当这个农业大县意识到要让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时候,丰富的瓷土让他们找到了一个最佳的切入点———发展陶瓷工业。除了瓷土之外,法库高岭石、长石、方解石、硅灰石等矿石的储量之大、品质之高在全国都极为罕见,而这些都是生产优质陶瓷必不可少的原料。 

  为了“点土成金”,法库县的招商团队遍访了全国20多个省市的2400多家陶瓷生产企业,并分别在淄博、泉州、温州和沈阳召开大型专题招商会,邀请200多家陶瓷生产企业到法库考察,推介自己得天独厚的资源。 

  目前,法库陶瓷城已经与31家陶瓷生产企业签订了108条陶瓷生产线合同,其中已开工建设80条,竣工投产14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亿元,实现产值3.5亿元,利税3500万元。遍地的瓷土真的变成了“瓷金”。 

  据介绍,已投产的14条生产线直接安排就业2300人,而明年的直接就业人数将突破8000人,与此拉动的采矿、建筑、运输、餐饮等其他相关产业实现的就业人数将达到3万人。到2010年,当陶瓷城的生产线达到300条时,法库县自己的劳动力可能满足不了用工需求,“北方瓷都”对周边县市的辐射效应会更加放大。改写“南砖北运”历史 

  “南有佛山,中有景德镇,北有法库,沈阳要构建这样三足鼎立的格局。”来自山东的一位投资者如此评价。而福建“冠盛”的企业经营者更盛赞“北方瓷都”会改写“南砖北运”的历史。 

  也正是源于这样的信心,“冠盛”在去年5月份从营口搬迁到法库,并义无返顾地从一家营销型企业转型为生产型企业,投资6000多万元,建设了两条通体地砖生产线,年产600万平方米地砖,目前在东北市场上供不应求。 

  沈龙瓷业是山东崔军集团在法库建设的第一家陶瓷企业,总经理王聪书说,该集团之所以在两年间多次追加投资,就是看中了法库的统筹规划和综合集聚效应。他认为,我国各地陶瓷生产多是“单打一”:佛山生产内墙高档瓷砖,浙江温州生产卫生洁具,山东生产地面砖,景德镇生产工艺陶瓷,唐山生产电陶瓷,惟独法库正在有序地引进上述各个不同门类,因而“北方瓷都”最终应该成为中国陶瓷产业的集大成者。 

  “法库地下有宝库,法库开发是淘金。”法库县县长王凤波慨叹,“北方瓷都”的建设改写的不仅是“南砖北运”历史,还将改写整个法库县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