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名义下的资本盛宴

  豪宅、跑车、名表……所有标榜和沉淀财富的奢侈品,概莫能够超出富人们的眼界。
  如今,古玩字画已成为浙商的新宠,并为他们博得“夺宝奇兵”的雅号。前不久,明末清初画坛巨擘陈洪绶的《花鸟图册》被浙江中凯集团以2800万元拍回,慈溪一买家今年在国外三次出手就购回3000多万元回流文物,宁波一藏家甚至打算出资1亿多到国外“抢宝”。
  浙江省收藏家协会有关人士表示,活跃在境外回流文物拍卖市场的浙商实力雄厚,其购买力已占国内市场的50%强。不仅如此,北京嘉德拍卖公司统计称,浙商也占据了有中国艺术品交易中心之称的北京市场30%的成交额。
  然而有迹象显示,这些先富裕起来的人们正在以艺术的名义进行一场资本盛宴。

  玩物励志?
  看见银饰造像、老绣片、古家具,就看见西湖边的“和茶馆”了。
  这是杭城惟一一家以古董收藏为主题的茶馆,风格古朴典雅,琳琅满目的收藏品令人流连忘返、啧啧称奇:红褐色的古老家具因时代久远的摩挲变得光滑而细腻,在灯光下反射出古典而华贵的美丽;朴实的圆圆青石墩上有行云流水般缠绵的浮雕花纹,凝重中多了些许灵秀;有白底青花的瓷具,白底温润剔透,青花晶莹艳泽。
  1999年,杭州人庞颖灵机一动,将其所收藏的古玩玉器搬进新开设的茶馆,意外地获得了众多茶客的激赏,游客与收藏爱好者也纷至沓来。现在,这家茶馆在苏州和日本都有了加盟店,“新古典主义”的风格大受欢迎。“我们不是一味仿古,这里好多摆设都是‘老东西’(行话,古玩)。”庞颖笑称,玩物“励”志,好多朋友都是一不小心玩出了花头,成了古董收藏家。
  事实上,一股收藏热正在浙江有闲阶层中大规模蔓延。家住杭州半道红社区的余强早年专事炒股,自从1990年代玩玉以来,他经手的玉石少说也有上千块了。如今,他手上戴着两颗大大的祖母绿,腰带上栓着一对玉麒麟,甚至穿着圆口布鞋的脚腕上也系着一圈小玉片。余强晃晃手指上的玉疙瘩得意地说,这小玩意儿的行情为10万元,相当于一辆车。
  而与宁波、绍兴等地投资书画的大老板比起来,余强不过是“小搞搞”。
  浙江徐龙食品集团老总徐其明就是个大玩家。在最近举行的苏富比香港秋季拍卖会上,这个身家数亿的浙商拍回两件东西,一件是450万港币的清雍正粉彩桃纹盏,另一件是400万港币的元代青花龙纹罐。加上之前伦敦和纽约拍卖会上的竞拍,徐单单今年的海外文物购买投入已经超过3000万元。
  大手笔的浙商比比皆是。在北京“2004年中贸圣佳春季拍卖会”上,浙江中凯集团以2860万拍得明末清初画坛巨擘陈洪绶的《花鸟图册》,而其起拍价仅为500万元。今年6月,祖籍浙江温岭的南京天地集团老总杨休更是挥金如土,以6930万元天价取得陆俨少《杜甫诗意百开册》,得手后的第一句话是“不贵”。他认为,画价与国力密切相关,只要中国经济持续走好,有实力的买家越来越多,画价的上升空间还很大。
  在参观浙江金轮集团的文物珍藏后,原浙江博物馆馆长汪济英连声感叹“大开眼界”。该集团已投入3亿元资金,购得了包括瓷器、玉器、明清家具和书画等各种艺术品1000多件。其中较大的有:2000年在上海,投入100多万元从新世纪拍卖公司手中获得了雍正胭脂红珐琅彩碗;2001年,斥资398万元从天津买进一对清朝紫檀的顶箱柜,投入1500万元在香港购得了乾隆粉彩如意樽。汪济英表示,其中许多东西是在一些大博物馆也属罕见的珍品。
  据浙江省文化文物市场管理办公室卢炳均介绍,目前,在浙江比较大的民营企业从事大规模的艺术品收藏和投资的有10多家,如金轮集团、新一佳食品公司和徐龙食品集团等,总投入资金达6亿元以上,主要集中在慈溪和宁波一带,单是慈溪就有五六家。

  新投资游戏
  “我手头有点资金,你看买点什么书画比较能赚钱?”
  杭州一位著名画家经常接到一些民企老板的电话,咨询如何投资艺术品市场。这使他心生念头:不如搞个专门的公司做企业文化投资咨询。
  而对于这种为浙商充当智囊的做法,旅美收藏鉴赏家崔如琢就毫不讳言。今年5月15日在北京嘉德拍卖会上,崔如琢向一位青年浙商推荐了吴昌硕《花卉十二条屏风》,最终以1650万元竞得这件拍品。据透露,这位浙商正在计划自建博物馆,近两年为了充实博物馆馆藏,崔如琢已帮助他在中外各种拍卖会上投入了3000余万元。
  随着浙商“买画”热潮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民间资金流入艺术品市场。浙江皓翰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蒋频这样形容:“今年在拍卖场上民企老板占到了买家数的70%,而举牌的人至少有20%是陌生面孔。”
  浙江博物馆副研究员赵幼强认为,浙商出手之快、之大方,简直就是在“抢宝”。许多企业家甚至在自己公司搞起了陈列室、博物馆,藏品之丰富,档次之高让人惊叹。前不久,浙江博物馆搞了一次大型鉴宝和赏宝活动,几位浙商的精品的价值已经超过了浙博的库藏。甚至有人开玩笑,他们的两个“罐头”可以抵大半个浙博的库藏。
  浙江军团的崛起,给本地的书画拍卖市场也带来了迅速发展的契机。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杭州书画拍卖的规模虽然不及北京、上海两地,但成交量却在明显增加。今年7月10日举行的浙江一通2004春季拍卖会总成交额为2705.113万元,成交率超过了90%;8月8日举行的温州汇丰2004书画拍卖会总成交额虽然只有883.46万元,但成交率超过了95%;8月15日举行的浙江皓翰2004夏季书画拍卖会总成交额为2186.487万元,成交率也达到95%。而浙商银行与汇丰合作的秋季拍卖会,成交率也超过了94%。
  2003年以来,浙江富豪们开始出现在国际拍卖会上,甚至用重金求购流失国宝。去年9月,在美国纽约举办的中国瓷器拍卖会上,一位来自浙江的藏家一口气花16万多美元买下4件青花瓷器,让国际媒体感到“不可思议”。
  上海某旅行社近日组织了一个特殊的赴欧旅行团。该旅行团的成员基本上是一些来自江浙的收藏爱好者,其出游目的就是“淘宝”。12天的旅行结束,不少人都寻觅到了自己满意的中国艺术品。而他们充沛的买气,也令欧洲古玩界人士大开眼界。
  德国纳高拍卖行掌门人罗宾先生说,据他们近年来统计,发现买家队伍中有五成是中国人。他们的购买力占拍卖总额的近三成。其拍卖的亚洲艺术品中,有70%是中国艺术品,而几年前还是日本艺术品占了70%。
  浙江佳宝拍卖行总经理汪骥分析指出,浙江民营企业经济发达,浙商是海外中国艺术品包括回流文物购买的主力军,购买力占全国的50%左右,回流文物购买力将占近1/10。
  “哪里有中国艺术品,哪里就会有浙江藏家的身影。”中国工商联合会古玩业商会理事朱浩云表示,浙商已成为中国艺术品收藏与投资的新主力军,他们在艺术市场上的冲锋陷阵为火爆的艺术品市场增色不少。

  “涨”声迷局
  “没有泡沫!”收藏爱好者众口一词。
  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阎振堂认为,盛世藏宝,艺术品市场是宏观经济的风向标。而受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大量民间资本急寻出路,由于近几年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萎缩,使得艺术品成了一条良好的投资路径。
  艺术品投资是世界上公认的效益最好的三大投资项目(金融、房地产、艺术品投资)之一,其回报率之高,资产转移兑现之灵活,已成为诸投资者的共识。据统计,目前金融证券的年均投资回报率为15%,房地产为21%,而收藏艺术品则高达26%。
  据中国艺术品投资网站统计显示,截止到2004年5月1日,中国艺术品产权投资仅半年收益率已高达16.1%,个别投资品种半年回报竟高达80%。也就是说,某些操作短期投资(买进卖出)的人极有可能实现一夜暴富。
  而一些成功案例无疑也深深刺激着浙商们的神经。例如,1996年,绍兴小小集团以94万元拍得明沈士充《仿宋元十四家笔意图卷》,时隔3年,该集团又以338元抛出,增幅2倍多。记者从浙江佳宝拍卖行了解到,最近一位宁波老板就兴致勃勃地玩起了艺术品投资游戏,首开个人古玩拍卖专场,一口气抛出273件历代古玩套现。
  原浙江博物馆馆长汪济英表示,投资获利并非普遍现象,最近,杭州娃哈哈、华立等知名集团也购进艺术品,兴建陈列室、博物馆,通过保护民族文化的方式提高企业文化。
  另一位业内人士则指出,浙商参与拍卖艺术品,还是一种巧妙的规避税收之道———民营企业获得的拍品可作为“经营设施”摊入经营成本,不需要缴税。而作为固定资产经过10年或者20年折旧后,该艺术品即可化为零资产。但艺术品本身藏在老板们的保险柜里,时间愈长,身价愈高,既可以投资升值,还可以冲减税收,真正的一石二鸟。
  皓翰拍卖行的蒋频证实说,许多浙商收藏艺术品都夹杂着某种经济利益的期望、分散投资风险、调节利润的目的,希望能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带来财富增值。
  不过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也给收藏爱好者制造了一些困难。天地集团董事长杨休表示,现在的《文物法》趋于保守,国家应该更多地鼓励企业收藏。因为对民办博物馆要求藏品数量没有统一的说法,他在申办私人博物馆时没有拿到文化文物主管单位的执照,只得到了工商部门的营业执照。
  针对以上现象,浙江省文化文物市场管理办公室卢炳均表示,浙商大量参与收藏的行为,对文物部门触动很大。他认为,对于企业收藏,国家还应该在政策和税收方面,给予他们一定的优惠政策。例如加拿大,对于民间收藏艺术品,国家补助60%,只要你不卖出或转手,这件艺术品就属于你,国家不会收回来。这样能调动更多人来参与保护文物。
  文化部文化市场司综合处处长孙秋霞表示,文化部正着手对全国投资艺术品的企业家进行摸底,以进一步参与到这个市场中来,解决他们遇到的一些政策执行上的困难。同时,对于现存的一些制度漏洞,也会考虑进行逐一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