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川人对陈国彬有一个基本评价,那就是:此人做事颇有“野心”。
有事实为证:他领衔的康舒陶瓷有限公司尽管去年产值已达2000多万元,无论产量、市场占有率还是销售收入都已是全国第二,但他丝毫没有满足,企业在市场上依然如狼似虎,今年产值直逼4000万元,明年他们还把目标定在了6000万元,眼睛虎视耐热陶瓷全国老大的位置。
身为总经理的陈国彬并不否认自己的野心:“市场竞争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原地踏步就能保住已有成果,谁又愿思进取?这叫做‘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看康舒陶瓷有限公司每一次飞跃,似乎确与“被逼”有关。
康舒起家始于1997年。1989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校的陈国彬,原在社苹乡工作,1997年借调到日峰镇,任务是租赁经营该镇停产2年的黎城瓷厂,目标是让企业重新活起来。
挂着“临时”身份的陈国彬确实让黎城瓷厂活了起来,可是从1994年就开始租赁经营黎川不景气的乡镇瓷厂的经历,使他痛感“租赁”的制肘和租赁企业的前途渺茫——因为体制的原因不能搞技改、扩大再生产;而企业没有投入就像人不吃饭,只有拼本钱(设备)拼消耗,最后不被市场淘汰也会被自己累杀。
一是对黎川陶瓷业有感情,二是更想试试自己的身手。2001年,陈国彬与3位志同道合者联合成立康舒陶瓷有限公司,买下了黎城瓷厂;2002年,又买下了另一家不景气的陶瓷企业——电瓷厂。为了“活”下去,几年间,企业从固定资产不足100万元,厂房面积不到1000平方米,壮大到资产数千万元,厂房面积4万平方米。
康舒的壮大过程就是个不断投入的过程。据介绍,公司自成立以来,每年利润的80—90%用在了扩大在生产,用来分红的只有10—20%。作为民营的股份制企业,这么大份额的利润不“落袋为安”,他们的解释也是“被逼”的。
市场经济主要是用市场手段配置资源。市场手段遵循的其实就是趋利原则。1998—2000年,耐热陶瓷利润是比较丰厚的。这种情况吸引了一些资本迅速进入,短短几年耐热陶瓷就变得竞争激烈起来。笼统地从价格上比较,现在的耐热陶瓷产品价格只有当年的一半。康舒一位在陶瓷行业历练了十几年的股东慨叹:“如果在当年,怎么也不敢想象——一个瓷煲十几元钱的成本就可以做出来!然而,通过逐年的技术改造,成本硬是降下来了。”
成本怎么降下来的?陈国彬心里很清楚:陶瓷生产三大环节——原料、成型、炼制。原料加工,过去用的是1.5吨、功率24千瓦的小磨球机,现在用的是10吨、功率45千瓦的大磨球机,能耗降低数倍;成型,过去靠的是人工注浆,一人一天只能做50个,现在改为机压,一天300个以上,合格率99%;炼制,现在使用的宽截面隧道窑,产品成品率由过去的85%提升到现在的95%,公斤瓷能耗从16000千卡降到5000千卡。原黎城瓷厂厂区,多年来用工120人,投入近30万元引进链式烘干机实现流水作业后,用工降到了70人。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技改投入作保证。
“企业倒闭绝对是自杀,不是他杀”。陈国彬透露了康舒一个惊人的实情:现在企业产值虽然达到几千万,但是毛利只有10%。也就是说,如果不是不断地进行技改大幅度降低了产品成本,企业已经陷入亏损的泥坑。“面对这样的形势,把利润都分了是什么后果呢?”陈国彬再次为自己的野心作出了合理解释。
作为企业老总,陈国彬每年都有3、4个月在外,不是推销产品,而是了解行业态势,活络心眼。活络什么?他大大方方地列举了很多,概括起来大致就是:不断寻找适合康舒、能降低生产成本的最新设备,不断琢磨最受用户喜欢的新产品。
对于这股用不完的活络劲,他们又给出了一个合理解释:“企业是自己的。我们不活络,企业怎么能活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