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世界文明国家,不能不谈到中国;谈到中国文明,不能不谈到中国陶瓷。15日,在景德镇这个陶瓷之都走过千年的日子里,中国陶瓷也走上了千年复兴的道路。
正在景德镇举办的首届国际陶瓷博览会,尽管只是由中国地方政府举办的首次国
际性陶瓷活动,但国际陶瓷界仍对这里展示的中国陶瓷给予了高度关注。博览会吸引了来自全世界23个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参展商、采购商、陶艺家以及国际各主要产瓷区政府代表等陶瓷界人士共2157人,目前经贸洽谈会的签约项目总额已高达10多亿元,其中对外贸易总额就有2600万美元。
国际最大的陶瓷生产企业、世界500强之一的日本京瓷株式会社名誉社长稻盛和夫再三表达了自己对中国陶瓷的尊重,他在会上说:“早在1000多年前,中国以高超技术生产出来的瓷器博得了世人的极高评价。”他将18世纪从中国流传至日本的制瓷技术,尊称为京瓷的源头,认为中国陶瓷是当今精密陶瓷的发祥地。
的确,中国是一个与瓷同名的国家。在古代欧洲人还在用蕉叶当食具的时候,中国已经能够成批生产精致的陶瓷。当中国的瓷器远渡重洋在各国惊艳亮相后,帝王们抛弃了金银珠宝,异色的眸子中闪着惊羡的光芒。于是,意指瓷器的“china”在外国人眼中代指了中国。
从1000余年前,世界各地就掀起了对中国瓷器的狂热,这种需求到400多年前的明朝到达了顶峰。郑和七下西洋的庞大船队中,奉皇命将大量中国瓷器传及36个国家和地区,陶瓷还随着丝绸之路传到日本、东南亚及欧洲、美洲。史料记载,约在1602年至1657年之间,仅中国景德镇一个城市就大约有300万件瓷器运往欧洲。
不过,随着欧洲开始获得中国制瓷的技术,以及中国错失工业革命良机,加上近现代的长期动荡,曾经震撼了世界的中国陶瓷开始走向近百年的衰弱。据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会长刘垚介绍,到新中国刚建国不久的1950年,中国日用陶瓷产量仅为2.7亿件,全国每人每年还买不到一件瓷器。
之后,国家对陶瓷生产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随着经营体制、科研能力和市场观念的改善,以及中国整体经济实力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中国再次成为陶瓷大国。
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日用陶瓷生产和出口大国。2003年,中国日用陶瓷产量增长到153亿件,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日用陶瓷出口量从1960年的1.7亿件增长到2003年的94.41亿件,出口量占到世界总出口量的三分之一,出口换汇20.44亿美元。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产量自1993年起连续十年居世界第一位。2003年中国建筑陶瓷的产量超过世界总产量的40%,卫生陶瓷的产品占世界总产量近30%,产业产值超过1500亿元,产品出口额达7.4亿美元,其中一半以上进入欧美发达国家市场。
经过2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日用陶瓷和建筑卫生陶瓷产品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品体系,其款式、花色、品种、规格数以十万计。不过,尽管陶瓷产品的绝对数量和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不少,但中国陶瓷业在实现从制造中、低档陶瓷到生产高性能、高新技术陶瓷的产业升级中面临巨大挑战。其中,仅近两年建筑卫生陶瓷的出口陶瓷制品单价就已经每年都下跌7%。
“中国是陶瓷大国,但还不是陶瓷强国。”中科院院士干福熹在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上表示,企业规模欠缺,研发能力不高,能耗高污染重,市场观念不强等原因,让中国陶瓷全面复兴仍需付出艰辛努力。
目前,中国陶瓷界正在为陶瓷产业的全面复兴付出极富成效的努力。在企业界,新陶瓷产区潮州市的工厂在2003年出产的电子瓷极板已达1200多亿只,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另一个陶瓷产区醴陵年生产工业陶瓷近16万吨,并将在美国设立专门的陶瓷产销中心;广东投资数十亿元打造陶瓷类高新科技园,建成后的生产线将达到零排放标准;传统产瓷区景德镇的环球集团与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手研发了世界首创的日用中温彩色陶瓷,获得世界业内高度赞赏……
在陶瓷研发领域,一系列成果正快速转化为生产力。中国目前的陶瓷发动机、抗高压高温的陶瓷新材料技术、生物陶瓷等在实验内已有相当数量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国内已经拥有300多家纳米陶瓷企业,众多先进陶瓷技术已经走出实验室投入生产。
预计到2010年,世界高新技术陶瓷市场销售额将高达1500亿美元。世界陶瓷界已经感受到了中国抢占这一市场的实力和速度,此间参加会议的日本国家现代工业科学技术研究院教授小田喜一相信,随着中国陶瓷科技发展进行的顺利,中国的陶瓷行业必将在未来10年里发生令人“耳目一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