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屏]景德镇官窑考古

  
  

  CCTV.com消息(文化报道):大家好,欢迎收看《文化报道》特别节目——景德镇官窑考古现场直播。今年是景德镇建镇1000年,从9月15号开始,江西景德镇全面启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明代官窑考古发掘工作。截止到今天的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的考古专家已经挖掘清理出了八座明代官窑窑炉遗址,这是自八十年代对景德镇官窑进行考古发掘以来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明代官窑遗址群。在前一阶段的挖掘过程中,这里已经发现了很多的陶瓷碎片。而今天,这里很有可能会挖掘出大量瓷片堆积。今天,我们中央电视台将和江西电视台、景德镇电视台共同对考古专家的发掘进行现场直播,为了让您更加透彻地了解瓷器,了解瓷文化,今天我们特别把著名的陶瓷考古专家、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新园请到了北京演播室,来和我们一起关注整个挖掘过程。 
     
  我们今天的考古挖掘是从早晨开始的,现在进展情况如何呢,我台的记者崔霞正在景德镇考古现场,我们请她介绍一下现场的挖掘情况。 

  记者出镜:我现在是在江西景德镇明代官窑遗址考古发掘的现场,这个地方在明朝的时候就是皇家窑厂西院靠近围墙的地方,根据史料记载,官窑的次品、贡余品在打碎之后,大多都会倒在官窑的四周,所以专家认为,这个地方很有可能会有一些重大的考古发现。 

  在现场我们看到,现在发掘点已经挖到了距离地面1米6的深度,考古人员正在继续往下发掘。为什么选择会在这个地方进行考古发掘呢,主要是在1988年的时候,也就是在我后面,距离有3米的地方,曾经出土了4吨多的龙缸碎片,当时这个发掘点有17米长,瓷片的堆积厚度,更是达到了1·3米。当时这一重大发现也轰动了整个考古界。但是由于当时这个地方,也就是现在这个发掘点上面,还有一些现代建筑群,所以当时的考古发掘就没有继续往下进行。 

 
 
 

  2003年,景德镇市政府对这一块地方进行了搬迁拆除,所以这次考古发掘,就是要沿着1988年的这条发掘路线继续往前进行,也就是现在这个发掘点。今天,考古人员已经挖到了接近1988年发现大量龙缸碎片堆积的相同地层。我们现在采访一下这次考古发掘的现场指挥,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一平老师,请他来谈一下目前考古发掘的进展情况? 

  崔霞:李老师,您好,我们看到这里不断地有以下碎瓷片被发掘出土,它们是哪个朝代的呢? 

  李一平 这个地层目前来讲,还是刚刚把现代层挖掉,现在这个地层是曾经扰乱过的地层,所以瓷片相对来讲比较混杂,有晚明时候的,也有明朝宣德时候的官窑,你看最早的到了明代洪武时候的。 

  崔霞:那我们也看到这里不断地有一些像瓦片一样的东西被发掘出来,它是一些什么东西呢? 

  

  李一平:这个实际上是烧造瓷器的装烧工具,叫匣钵,除掉这种匣钵之外,它里面还有一些瓷制的套钵,这种套钵里面再放这种瓷制垫饼,然后装烧,像这种装烧的手法,虽然科学,但是非常浪费原料,你看这些都是瓷土做成的,所以这些东西说明官窑是不计成本的。 

  崔霞:那您觉得这个发掘点会不会出现像1988年那样,轰动世界的重大考古发现呢? 

  李一平:出现大量的陶瓷是我们最强烈的愿望,我们也希望今天能够出现大量的、非常丰富的、非常重要的明代瓷片。 

  崔霞:那现在距离1988年那段地层还有多远的距离。 

  李一平:根据我们1988年的经验,现在我们大概离那个地层只有一步之遥,估计下去50公分左右就能够见到那个地层,就能够有分晓。 

  崔霞:康辉,我们景德镇考古发觉的情况目前就是这样,请导播把信号切回北京的演播室。 

  好,咱们回到演播室。这次的挖掘活动究竟能挖出什么,我们现在还不能确定,但是今天刘老师带来了两件非常珍贵的瓷器,它们都是用以前考古挖掘出来的碎片修复的,您看这件就是用2003年考古中挖掘出来的碎瓷片修复的,它是一个孤品,世上没有一件瓷器和它是一模一样的。那么刘老师,为什么咱们景德镇出土的碎片,修复好的瓷器,可以有这么高的价值呢? 

  (刘新园:从碎片谈景德镇官窑的独特地位。) 

  为了让我们电视机前的观众能更加系统地了解景德镇瓷器的发展历史,我们的编辑做了一个小短片,刘所长,咱们一起来看一下。 

  瓷器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个象征,景德镇则以上千年从未间断的瓷器生产和不断推陈出新的瓷器精品,为这一灿烂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据史料记载,景德镇地区从汉代就开始烧制瓷器。北宋真宗景德年间,景德镇创造性地烧制出了青白瓷,由于接近玉的色调和质感,受到士大夫阶层的喜爱,并得到宋真宗的赞赏,从此,这里开始为皇家制造御用瓷器。 

  从元代起,朝廷正式在景德镇设立官窑,专门负责为皇家烧造瓷器,也正是在元代,景德镇烧制成功了著名的青花瓷器。 

  明清是景德镇官窑的鼎盛时期,朱元彰登上皇位的第二年,就在景德镇开设了御窑厂,并专门派太监到景德镇督造瓷器。 

  在明代,景德镇不仅在青花瓷工艺上继续进步,还创造了绚烂的釉上彩绘和彩釉瓷。清新优雅的永乐宣德青花,釉下釉上互相辉映的成化斗彩,还有黄绿紫相间成趣的素三彩等都创始于明代。 

  清代景德镇又烧制出了闻名遐尔的古彩、粉彩、黄彩、珐琅彩和各种名贵色釉,景德镇窑户一度达到数千家,工匠达到10多万人。 

  从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在景德设立官窑到1911年清朝宣统皇帝退位,景德镇官窑的历史长达六百多年。岁月流逝,许多文明的秘密都已经深藏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但这些充分体现中华民族无尽创造力和高雅审美情调的艺术品,至今仍然具有深刻的感染力。 

  从短片里我们看到了景德镇绵延了一千年的瓷文化,也看到了景德镇官窑的这种辉煌的历史,那么,刘老师,您能不能给我们谈一谈,我们现在挖掘这样一个这么有价值的官窑有什么意义呢? 

  (刘新园:谈挖掘官窑的意义。) 

  好,导播告诉我,考古现场那边,又有一些新的进展,我们请导播把信号切到现场,咱们一起去看一下。 

  记者出镜:我现在是在江西景德镇明清时期官窑遗址考古发掘的现场。现在你看到的这个,就是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的一个官窑窑炉遗址,在明朝的时候,它是专门用来为宣德皇帝烧制瓷器的。因为这种窑炉形状像马蹄,所以人们把它称之为马蹄窑。在此前20多天的发掘中,考古人员在这里共发掘清理出了八座明朝宣德时期的窑炉遗址,这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对景德镇官窑进行考古发掘以来,发现的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官窑窑炉群。 那么窑炉发现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请教一下专门从北京赶来,参加这次考古发掘的北京大学的权奎山教授。 

  权老师您好,这次窑炉的发现它有一些什么重要意义呢? 

  现场嘉宾: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权奎山教授 

  这次我们一共发现八座马蹄形的窑炉遗迹,这8座窑炉遗迹的发现就说明这一代就是明代官窑的窑炉区,这八座窑炉它的主要特点是制作的比较讲究,比较规整,它的技术比较先进。明代烧造的瓷器品种比较丰富,种类也比较复杂,所以出现了不同的品种,不同的种类,放在专门的窑炉里进行烧造的情况。我们看这个就是烧造低温颜色釉的窑炉,那么这个窑炉你看它烧造得比较厉害,它就是烧造高温釉瓷器的窑炉。 

  崔霞:也就是说当时的烧窑是根据不同的种类来烧造的是吗?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权奎山教授对,这种情况在明朝以前,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都不见的一种新情况。那么这批总的发现对于研究明代官窑的烧成技术,提供了十分珍贵而重要的资料。 

  崔霞:好的,谢谢权老师。康辉,我们景德镇考古工作还在继续进行,目前的情况就是这样,请导播先把信号切回到北京的演播室。 

  刘老师,咱们刚才看到,不同品种的瓷器,会放进不同的窑炉里烧。刚才的权教授也给我们介绍了一下,下面您能不能更详细地给我们点评一下咱们这次发掘出来的这八座窑炉的历史价值。 

  (刘新园:谈窑炉发掘的意义、历史价值。) 

  好,谢谢刘所长,现在考古专家们正在继续清理挖掘出来的瓷片,要完成清理工作还需要一段时间。利用这个机会,我们先去观赏一场瓷文化展演,领略一下瓷文化独具一格的风采。 

  加拿大用12种语言在两米高的批上写了同样一句话,瓷器是人类的记忆。 

  观众朋友,这里是我们为您直播的特别节目——景德镇官窑考古,欢迎您继续收看。现在,在景德镇官窑遗址的瓷片清理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让我们再回到考古发掘现场去看看。 

  记者出镜:我现在是在江西景德镇明清时期官窑遗址考古发掘的现场,刚才考古人员在这个地层里面挖到了许多官窑碎片,现在他们看到,这里还一直有一些官窑瓷片被发掘出土,好象这些都是一些青花的器物,李老师,这些都是一些什么器物呢? 

  李一平: 我们在宣德地层里面,发现了一些宣德器物,你看这个就是宣德的漆兰,这里除了有宣德常见的以外,其中特殊的就是这个青花孔雀绿,这种青花孔雀绿装饰始于元朝,但是在宣德时候,继承了元朝的装饰手法,我们目前发现的有碗盘、靶盏,像这种在梨型壶上面做这种装饰,我们是第一次出现。崔霞:那像这种碎片能不能修复成一个完成的器形呢? 

  李一平:可以,你看,非常完整,这是一个。。。(李一平在地上对瓷片进行拼接。) 

  崔霞:那它修复以后是不是又是一个孤品呢? 

  李一平:修复又是一个孤品,而且能够说明宣德官窑它生产的应该是系列产品,就是说同样一种纹饰,它在各个器物上都有反映。 

  崔霞:那在这个发掘点目前有没有一些新的发现呢? 

  李一平:这边刚才我们隐约看到了一些青花的碎瓷片,还得继续挖下去,好象是一些龙缸碎片,但这个发掘还得有几分钟,现在考古人员正在清理。 

  崔霞:好的,谢谢李老师。刚才考古人员告诉我,在这个地层里面已经发掘出了一些大的龙缸碎片,在现场我们可以看到,考古人员还在认真地对这些碎片进行整理。李老师,这些龙缸碎片和1988年发现的是不是一样的? 

  李一平:像这种大片就是文献上记载的白瓷青花龙缸,这个龙缸1988年曾经出现过,是明朝正统时候的大龙缸。 

  崔霞:那这些龙缸大碎片的出现,它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呢? 

  李一平:因为明朝正统、景泰、天顺这三个年代,陶瓷是不写款的,因为它不写款,所以人们在孤立的传世品中无法判断哪些是这个时期的器物。所以陶瓷学界把这段叫做“空白期”,或者是黑暗期,这个东西出来以后,我们就把这个黑暗期让它见光明,再一个我们可以填补这个时候的空白。 

  崔霞:那在我们的传世品中,有没有出现过这样的龙缸呢? 

  李一平:传世品中没有的,这个从文献上看的。我们当时挖了这个龙缸以后,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明代的书里面就介绍过这种缸片,这种缸片当时明朝正统皇帝要烧造,但是由于这个缸非常大,它的直径有88公分,所以它烧成难度非常大,所以当年是没有烧成的,有各种各样的毛病出现,当时皇帝还派过太监来这里督陶,但是也没有烧成。 

  崔霞:所以他们被全部打碎在这里。 

  李一平:对对对,所以这些就是当年没有烧成功被打碎的碎瓷。 

  崔霞:那您预测一下,继续发掘下去的话,还会不会出现1米多厚的龙缸碎片或者其他管窑瓷片的堆积呢? 

  李一平:会的,根据这里的出土情况,我觉得应该还会有大量的龙缸瓷片,而且我们还希望有更多的明朝正统时候的器物出现。 

  崔霞:好的,谢谢李老师。康辉,我们景德镇这边的考古情况就是这样,请导播把信号切回北京的演播室。 

  好,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直播已经接近尾声了,在最后,我们还是请刘所长来给我们总体点评这次的考古行动,也请您给我们推测一下,这里的挖掘工作还会不会有些突破性的进展。 

  (刘新园:点评+预测。) 

  好,谢谢刘所长,也感谢您今天来到我们的演播室。一千年的漫长历史,陶瓷制作成为了景德镇永恒的主题。正因为主题的永恒,才使景德镇历久弥新。在我们的特别节目将要结束的时候,让我们再欣赏一下千百年间在景德镇诞生的一些的瓷器,观众朋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