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陶业“冬天”提前抵达

  一个不容置疑的残酷事实已经清晰地摆在所有陶业人士的面前,那就是:越来越多的企业遭遇了今年以来最大的市场压力,先是一条两条生产线停了下来,紧接着,就不时有陶企生产线停产的消息从私底下传来。山东、四川、佛山等建陶产区,一一概莫能外。在这个秋阳依旧酷热的季节,建陶业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冬天”。

市场开始缩水

  就在今年5、6月份,建陶市场还是一片旺销态势,各大建陶产区几乎所有的建陶厂都窑红火旺,车水马龙,呈现出一片产销两旺的喜人景象。佛山一家知名仿古砖生产企业,就想找一条停产线承包而最终难觅这样的企业。然而,伴随着7月夏季的到来,一些先知先觉的经销商,已明显感受到了市场的冷清,继而波及建陶企业。加上新道路法的出台, “限超”整治一时间成了企业爆仓的“替罪羊”。一些顶不住市场压力的企业开始处于半遮半掩的半停产状态,先是山东淄博产区生产水晶砖的企业,有业内人士说该地区近一半的生产线已停了下来,记者打电话询问几家企业的生产情况,有人说生产正常,也有人闪烁其辞。8月底记者对该产区进行了采访,停产企业明显增多,100多家建陶企业,具体停了多少条,却没有人能讲得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停下来的生产线不在少数。

  按照惯例,从农忙结束开始,每年下半年,应是建陶产品最旺销的黄金季节,市场由冷变暖,被称为“转角市”。然而,今年从7月份开始,建陶市场却逆势趋冷,市场需求大幅缩水。佛山南庄一家建陶企业的老板对记者说,自进入7月份以来,周边不少企业已出现了停产的迹象,他现在最关心的是每天的产销量,一旦出现积压,除降价促销外,将对外进行贴牌生产,以维护企业的正常生产。

  无论是山东、四川、广东还是内地的一些建陶企业,在7、8月份停窑,已不鲜见。

  正如四川威远朝阳建陶有限公司董事长詹琪对记者所言,陶企停产,与原材料涨价、电力紧张和公路治超没有关系,真正的原因是终端出了问题,即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市场需求正出现大面积的缩水。

陶企应及早面对

  建筑卫生建陶行业是一个与房地产紧密关联的产业,上游一有风吹草动,下游就会受到较大的波动。而此次宏观调控,影响面最大的依旧是房地产业,从而导致了建陶市场的大面积缩水。

  这一次经济运行是在中央财政投入力度逐渐减弱的情况下愈演愈烈的。从投资主体看,支持经济的主体是民营经济,这在建陶行业尤为明显。现代经济学认为,民营资本成为市场主体是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通常的情况下,民营企业以自己的钱进行投资,风险自负,政府不应该强行进行干预,正所谓“市场行为,自生自灭”。另据媒体所道,由银监会、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等四部委在联合彻查“大型购物中心”投资热的过程中,也发现了类似的问题,100亿左右的民营自由资金,套住了近20倍的银行资金。

  面对经济过热的态势,中央采取一系列强硬的行政手段,再一次对宏观经济实施“软着陆”。首当其冲的依旧是房地产的降温,土地批不到了,贷款拿不到了。由于建陶行业一般要比房地产业滞后半年左右,因此,在今年5、6月份,建陶市场依然呈现出旺销的势头。而进入7月份,这根由政府部门点燃的宏观调控的“导火索”,终于殃及到了建陶行业,建陶业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严冬”考验。

    抛却盲目的发展,回归科学与冷静,是当前建陶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冬天”已经来临,惟一的办法就是提前做好“御寒”的准备。停窑的煎熬已经令不少企业感到生存的压力,而“活下来”应是陶企当前的首要任务。因此,陶企应认清形势,及早面对,无论是产品结构、市场价格、营销策略还是投资计划的调整,都应服从于长远的发展规划。“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懂得在市场严酷的环境下如何适应市场,做好休整与养息,就会等来建陶市场复苏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