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窑陶瓷文化面临断代危机

  座座古窑炉静静地矗立,水井和耙池点缀其间,满目是用制瓷模具“匣钵”垒砌的院墙。北方瓷都河北彭城,一个神秘的磁州窑陶瓷烧造中心。
    磁州窑遗址是历代民间陶瓷文化遗存最丰富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报道,河北省邯郸市今年提出为磁州窑陶瓷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目的是挽救这绝世民间工艺。有媒体指出,与一些真伪尚难辨清的所谓“国宝”相比,把国家有限的专项资金用在这上面,意义不知要大出多少倍。

千年民窑令人神往

  历史上磁州窑的中心产区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附近,分布在峰峰矿区彭城镇、磁县观台镇一带,因为这一带在历史上先后属河南彰德府磁州、直隶广平府磁州等,所以此地生产陶瓷器的瓷窑被称为磁州窑。
  磁州窑系发端于唐代北方的工艺传统,在宋代成为盛极一时的名窑。与它同时期的宋代著名的五大窑系钧窑、汝窑、哥窑、定窑、官窑均为官窑,而现已出土的磁州窑窑场都是专门大批量烧制民间日用陶瓷的纯粹的民窑。
  由于民窑必须面对市场竞争,物美价廉的要求使磁州窑瓷器在粗瓷粘土原料上创造出了各窑中最丰富的装饰变化。它的独特风格在于,先在粘土骨胎上施一层白色的“化妆土”,然后再罩一层透明的釉料,在釉上釉下绘上题材丰富的美术装饰,其中以白地黑花(铁锈花)、窑变黑釉最为著名,这突破了当时流行的五大官窑的单色釉限制,创造出一种粗犷的效果,格外富于生活气息,在民间深受喜爱。
  自宋至今,磁州窑的大规模生产贯穿几个世纪。直到清代康雍乾三朝,地方志记载民间仍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誉,民国时期一度还有“千里彭城,日进斗金”的盛况。对此,有人认为,民窑是以平民百姓和商人的贸易为基础的,不依赖官方的资助和收购,所以磁州窑未受到朝代更迭的影响。也有人认为,强烈的民众性是它的悠久生命力所在。

传统与现代的矛盾

    老艺人阎宝山说:“上千年来形成的磁州窑工艺分工精细,从陶土到一件陶器出炉,共有72道工序,光是工匠名称就有42个之多,仅烧工这一个环节就需要三班倒,没有40多个人完不成制瓷的全过程。”  目前,传统磁州窑工艺赖以传承的家庭式作坊普遍不景气,往往仅能养家糊口而已。这些艺人靠一身技艺为资本白手起家,缺乏资金积累和经营头脑。他们信息少,销售打不开,只能靠朋友和原来知道的熟人经销。有的艺人尝试交给别人包销,结果受了骗,变得对市场更谨慎了。由于抵御风险能力很差,稍遇挫折,作坊就垮掉了。而且,磁州窑最初的原料“大青土”浅层已经很少了,只有打井到地下二三十米处采土,这项成本对于一个小窑户来说,也负担不起。
  为抢救磁州窑文化,当地文化部门提出,如果单靠他们自身力量发展,很难形成规模。因此希望借鉴外地传统文化产业化的保护发展道路,对这些“文化个体户”与一般盈利为目的的个体户区别对待,给予政策支持及税收扶持,帮助这一古老独特的区域文化遗存,尽快完成向现代产品的转换。
  让磁州窑的风格活在现实生活中,而不仅存活在古董市场上只满足怀古的需要。这个愿望,叫磁州窑的子孙多年来牵肠挂肚,他们建议:效仿国际陶瓷界风行的“设计品牌”,把磁州窑包装成独创的设计品牌,生产艺术品和日用品;利用有形文化遗产,如遗址、古瓷文物、民俗等开发地方性旅游产品。“保护磁州窑的活标本富田村,只需3个瓦匠、一点点钱,就能办成一个陶瓷世界。”他们急切地盼望着与那些愿意亲近文化的企业和经纪组织联手。

真艺人无奈替人做假古董

    磁州窑千年窑火的最后一批守望者,刘立中算一个。他说:“常常有文物贩子找我替他们仿造假古董,无可奈何时我也接活儿,这成了我的一个生活来源。可是想想我还是个堂堂的磁州窑艺人,不死心哪。”
  刘立中师承彭城街制瓷名家,72道工序全部掌握,尤擅画工。早年曾在国营陶瓷厂仿古瓷经营中挑大梁,两年前在新发掘出的盐店遗址办起了磁州窑遗址博物馆。两间小小的陈列室,院里是几座元代窑、清代——民国窑遗址,与它们为伴,刘立中带着儿子在作坊里坚持着。去年到日本交流时,有人出10万美元年薪买刘立中的技术,他说什么也不肯,他说:“卖了技术,难道让子孙后代眼巴巴地看着外国人复活磁州窑?”
  磁州窑“千年窑火”摇曳到今天,只有工艺的传人才是它尚未熄灭的象征。磁州窑文化艺术研究会秘书长赵立春说,各道工序都精熟的人几乎断档了,必须赶快把这些民间艺术家重视、保护起来,给他们制作精品的环境,让他们的技艺传承下去。

盛名只能在海外传颂

  日本陶瓷专家佐藤雅彦在他的论文中写道:“在中国陶瓷中,磁州窑陶瓷也许是日本人最喜爱的。这是由于它充满着一种珍罕的古拙气息。”
  早在元代,泰国国王到大都参见元朝皇帝时,就曾提出邀磁州陶工同往泰国传授技艺。在日本、朝鲜、马来西亚、印度、伊朗、伊拉克、埃及等地,均出土过磁州窑的白化妆瓷片。研究证实,绘高丽等朝鲜、日本的陶瓷工艺就直接模仿了磁州窑的白釉黑花装饰技法。目前国外各大博物馆几乎都藏有磁州窑宋瓷。早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磁州窑研究,正在逐步弥补学术界对这一中国著名民窑考证不足的缺憾。
  近年,一股新的磁州窑热在国外掀起,研究磁州窑的著作纷纷出版和发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大批磁州窑专家,研究进展迅速。日本、加拿大、美国有众多的磁州窑研究者、收藏爱好者慕名来到彭城一带考察。2002年,日本大阪市美术馆馆长蓑丰考察后,对磁州窑艺术赞叹不已,随即组织了成系列的磁州窑系制品,在大阪举行了为期3个月的“大阪之秋”磁州窑系制品展览,成为海外文化交流的一件盛事。
  然而与此形成对照,国内大多数研究者对磁州窑的研究还处在自发阶段。在磁州窑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心邯郸一带,由于资金等方面的限制,许多研究成果尚无法面世。从事磁州窑文化研究和开发者寥寥无几,后继乏人。而奇怪的是,我们一些权威专家学者的眼睛,却对民间的珍贵文化不屑一顾。
  另一方面,分布分散的一些磁州窑遗址,经常被矿井、水渠和房屋所侵占,有时还遭到盗掘破坏。尽管当地政府作了努力,文化遗存的保护和开发状况仍然使许多慕名前来的专家和游人抱憾而归。
  古磁凿痕传民间,窑火不断已千年。古老的磁州窑文化发出呼唤:不要让“磁州窑”退化得仅仅成为陶瓷辞典中一个干瘪的名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