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道而来的江西万余件瓷器,近日在省体育场拉开展销帷幕,然而,与以往展销相比,无论是购者还是观者均少得可怜,展销会呈现出“门庭冷落车马稀”的凄凉景象。那么,是谁造成这一尴尬局面,砸了瓷展的买卖呢?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这样的瓷展在本市先后举办过十几次,平均一年两次,均以来自江西的瓷器为主。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瓷器已从以往单一的实用性拓展到收藏、观赏领域,应当说,在本市还是有很大市场的。参展商也正是看准了这一行情才不远千里而来。可是,在以往的这类展销中,商家放出的“口风”均是“听信传言,轻率来并,赔本甩卖……”对此说法,省城的其他媒体还以同情的笔调发过报道……一而再,再而三,怎么每次都是轻率来并?有过购买或参观经历的人首先感到了其中的猫腻,他们对商家失去了信任,而后敬而远之。虽然,挑选一件上好的瓷器,应当是非常专业的事,多数市民对此较为陌生,但他们完全可以鉴别商家的报价,至少是价位高的为“优”,反则为“劣”吧?那么,商家的报价又有多大的准确性呢?居住在太原铜业公司的一位李师傅说,去年他在同类展销会上花260元买了一对花瓶,就是商家号称的“轻率来并”价,这次还是这些外地商家,但同样的花瓶仅要价200元。
记者在现场看到,空旷的卖场上购者寥寥无几,还没有经营者多。一位30多岁的女商家说,展销三天卖下的不够1000元,连场地租赁费也不够。另一位经营商说,来过太原几次,这次是最差的一次。
一位市民说,卖家一会儿说是“赔本价”,一会儿说是“最低价”,对此他不敢贸然掏腰包。诚信待客,是任何商家都该遵守的原则,几年的市场经济,消费者已逐步成熟,如果只为眼前利益而急功近利,市场的报复肯定也是无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