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现代陶瓷应当如何争雄世界

1月19日,国内有记载以来规模最大、品位最高的一次当代艺术陶瓷精品拍卖会在北京孙河陶瓷城里举办,近300件当代景德镇艺术精品全部无底价拍卖。无底价拍卖让不少陶瓷爱好者拣了漏儿,因为拍品中市场价位在5000元至1万元的就有32件。但也让中国陶瓷市场感到了悲哀———上拍的300件精品陶瓷基本以低于市场价一半甚至更低的价格成交,有的市场价在五六百元的陶瓷仅以100元落槌。这不能不让人惋惜。   

  这次拍卖的结果,让委托方和拍卖公司都感觉到有些失意。而买家们在竞拍时异常冷静,他们都有一个心理价位———超过市场价的一半就不要了,因为同样的东西到处都有,没有必要志在必得。这些人来此参与竞拍,不是因为非要拿走某件爱物,纯粹为拣便宜而来。辉煌一世的景德镇陶瓷已失去了它原有的魅力,渐被市场所抛弃。   

  去年底,景德镇有26个厂家到悉尼展卖瓷器,一行50人每人都带了价值50多万元人民币的瓷器精品,可不但没赚到钱,还亏了本。有些陶瓷精品还摆上悉尼街头的地摊,有位女士花一件瓷瓶的钱买了两件精美的瓷瓶,直让卖主叹息:好东西卖了个垃圾价。此事还引起了国内外媒体对景德镇瓷器的同情。   

  而在国内市场,无论是艺术瓷还是日用瓷,消费者似乎更喜欢国外那些精美的瓷器。走进商场的瓷器柜台,能吸引住消费者目光的肯定是英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的瓷器,而并非景德镇瓷。或许我们从工艺等方面确实不错,但多年来国产瓷器从造型、制作、手感等方面却无法与国外的瓷器比。一些专门想投资收藏当代瓷器的人,常感叹:我们生产的大部分瓷器,在艺术水准上,只能算做三四流。   

  知名策略分析师陈功认为,景德镇陶瓷没有市场是因为我们缺少世界级的大师,而且设计者普遍文化水平偏低。一些陶瓷设计者只有初中文化,其技艺大多是通过拜师学来的。他们无法吃透中西文化的精髓以及传统和现代的涵义,以至于中国的古典风格发挥不出来,西方的现代流派又学不到家。有些人把外国人不买中国陶瓷的账看作是外国人不懂中国陶瓷,但又如何解释外国人对京剧的热爱呢?虽然他们看不懂内容,但他们能够欣赏其中的艺术。我们的陶瓷让外国人欣赏什么?其实真正好的东西,谁都不会排斥。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谢芳说,国内缺少此类人才,一些美术院校尽管也培养了一大批瓷器设计人才,但这些学生们很少有机会学习国外的艺术流派和最新理念,只能从画册中了解一些皮毛,“这对他们日后设计与国际市场对路的产品无疑是一种缺陷”。 

  据了解,景德镇是目前国内制瓷人才储备最丰富的地方,但在当地近10万名的陶瓷从业者中,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只有38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只有12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年事已高,他们一些传统的制瓷思路,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工艺设计师断档的现象也很严重。   

  另外在制作上,国内制瓷业分工不细,一个人一统到底。而国外的专业分工非常细,每个工种只对某一领域做专门研究,这使得员工们在各自的专业技术上都能表现得相当出色。 

  目前景德镇陶瓷企业多数停留在小作坊式的时代,以家族式经营。一家一窑制,营销手段也很落后;前店后厂,自家卖自家的瓷,根本谈不上研发。国外同类企业对自己的产品则是研发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代。 

  中国轻工艺品进出口商会陶瓷分会一位负责人认为,虽然中国日用瓷产量居世界之首,但由于缺乏国际知名的品牌,只能以非常低的价格进入国际中低档市场。 

  据了解,我国陶瓷目前的主要矛盾不是数量不够,而是质量不高、卖价太低。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陶瓷出口数量占世界出口总量的63.5%,而出口金额却仅占世界总出口金额的23.5%。在国际市场,我国陶瓷制品平均每件只能卖到0.2美元,而全球陶瓷平均单件出口价为0.87美元。   

  中国陶瓷渐渐失去国际市场,而国内市场也正在被意大利、英、法、日本等国精美的陶瓷制品蚕食着。 

  培育市场 需双方努力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瓷器的欣赏与投资是我国传统收藏活动中的重要门类。其实,由诸多美术大师彩绘、陶瓷专家烧制的现代观赏瓷器也颇具欣赏与投资价值。但遗憾的是在此次拍卖会现场,记者看到,所有拍品的市场价位大多集中在数百元至万余元之间,最低的230元,最高的1.3万元。但“无底价”的方式,让其成交额与市场价相去甚远,如一件“市场价”为630元的“豆青釉镶器”,以100元成交(即无第二个竞争者),落槌价仅为“市场价”的15.9%;“市场价”为3600元的“祭蓝本金罐”,以600元成交,落槌价仅为“市场价”的16.7%。因其惟一性而有别于“日用陶瓷”,本应受到收藏或投资待遇的“艺术陶瓷”,在此似乎却出现了“价格”与“价值”倒挂的现象。而买家以这样的方式买东西,比在商场买划算多了,品相还好。   

  记者在现场发现,到场参与竞拍的买家大致分两类:一是为购置礼品而来,一是自家欣赏。冯先生是代表公司来竞拍的,他说:该过年了,不知给“关系户”们送什么礼,几百元钱拿不出手,花几百元钱买件艺术陶瓷似乎更象样!还有一位先生是陶瓷爱好者,他买下的数件拍品,价格都在“市场价”的40%以下。当记者问他是否为收藏或投资时,他回答:“这些东西确实不错,但形不成大的购买群体。一般人们花上百元买的陶瓷,一是为装饰家居,二是为投资收藏。无论收藏或投资都是为了今后能升值,能为后人留下;如果没形成投资群体和气候,谈何市场?没有市场,谈何升值?另一方面,现在的陶瓷制作没有创新,甭说是今天这些拍品了,就是景德镇那些工艺大师的作品,也少有超过前人的,缺少留给后人的价值。因而现在买下这些拍品,纯是摆在家里玩儿。但这些拍品确实比市场上便宜多了,在拍卖会上拍出这个价位,真是让买家拣了便宜。”看来,若想让陶瓷市场走出困境,除了陶瓷工艺师们真正静下心来,烧制出真正精品的陶瓷来,买方市场亦应大力配合,给真正的艺术精品一个合理的定位。   

  此次主槌拍卖的著名拍卖师李鸿年先生对记者说,古代之所以能够烧制出精品的官窑陶瓷,是因为工匠们不惜工本、不计工时,制瓷追求的惟一目标就是精良。而如今市场经济,做到不计工本似乎不太现实了。好在景德镇还有几个真正的艺术家,一直为捍卫景德镇的声誉而坚守着阵地。但因为没有购买群体,这些国家级的工艺大师们,也没有得到市场应有的重视。   

  据拍卖会的主办方中佳拍卖公司介绍,此次“无底价”拍卖的方式,就为激活陶瓷市场的一个大胆尝试,虽然在短时期内还很难做到让“落槌价”趋于市场价,但这次拍卖也算为扭转当代陶瓷市场的低迷现状,敲了一槌。主办方表示,此次拍卖的的主要目的不是追求经济效益,更主要是为振兴陶瓷市场,所以今后还要继续尝试,把当代陶瓷拍卖会办成常规性的。   

  在中佳拍卖公司为培育买方市场努力的同时,景德镇也在规划着:近日为了整合景德镇现有的陶瓷产业和文化资源,全面加快景德镇陶瓷产品的生产流通,景德镇决定兴建大型陶瓷专业商贸城———景德镇中国陶瓷城。陶瓷城将建成布局科学、功能齐全、形成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和信息资源管理四位一体的,具有商品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的国内乃至世界规模最大、品种最全、品位最高的世界陶瓷博览中心和交易中心。   

  业内人士感叹:培养一个真正的艺术品受众要比培养一个设计师难得多。看来中国陶瓷市场要想恢复元气,还要走一段相当长的路,这个市场需要大家共同呵护,否则中国就枉称“China”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