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了三年的中国瓷器第一高价──2000年10月29日香港苏富比秋拍以4404万港元拍出的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竟然在“毫无预警”的情況下被刷新了。
日前,纽约Doyle拍卖行,推出了“F·戈登·默瑞尔(GORDONMORRILLCOLLECTION)集藏中国贸易瓷及元明清瓷”专拍,其中编号74的元“青花四系海水云龙纹扁壶”(预估价50万~75万美元),虽然拍前也引起瞩目,但因为此件扁壶“品相”稍弱,谁也没想到能有超乎常情的表现———在伦敦大古董商Eskenazi与伦敦著名藏家JosephHotung的相互较劲下,竟然飙出比预估价高出11倍有余的583.15万美元,约合港币4550万元,最终被Hotung折桂,以“黑马”之姿破了中国瓷器第一高价的纪录。
地位无可撼动
此次拍卖,再次证明了中国文物市场不论“物”与“人”都是卧虎藏龙,除了苏富比、佳士得两块金字招牌理所当然应该出现顶级名物创造天价外,也不可忽视任何一家拍卖公司的潜能:2002年11月伦敦秋拍上Bonhams拍卖公司推出的“卡立夫集藏(TheCunliffeCollection)中国瓷器玉器专拍”,总成交金额竟然大幅领先伦敦苏富比、佳士得,相距不到一年Doyle再创拍市惊奇,由此可见中国文物在全世界艺术市场的底蕴!
其次,老古董商眼中最为珍贵的“早期青花瓷(EarlyBlue)”的价格由此件元青花扁壶再创新高,再次证明了属于中国青花器烧制关键期的元代名物,不论品相如何,其工艺技术和美术史上的地位是无可撼动的。
元代国祚极短(1271~1368),在不及百年的历史中,却因创烧青花釉里红瓷器,而在中国陶瓷史上奠定了不可撼动的地位。元青花从产生的那一刻起,就以其独特的魅力风靡中国,又因为精美富丽、工整明净,远超过当时西亚的青花,因而成为最受世界欢迎的贸易瓷,并回销至青花原产地西亚地区,进而大大影响了西亚青花的发展,元代青花瓷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
两大故宫皆无重器
元代典型成熟的青花瓷器,由于当时是最具代表性的外销贸易商品,因此多数精品都散布于海外,再加上元代国祚短,元青花烧制的数量本就不多,更增添了“物以稀为贵”的庋藏因素。就连一直以中国瓷器收藏傲视全球的北京与台北故宫,馆藏中都缺少能与明、清精品同样等级的元代青花瓷器,这更说明了元代顶级青
花瓷器的一物难求。据了解,目前中国收藏的最好的一件顶级元代青花瓷器是台湾藏家在1996年7月1日在香港苏富比采取私下投标方式,以1600.41万港元买入的元“青花如意云头与花瓣形开光海水缠枝花鸟纹八角广口梅瓶”(高48.2厘米)。
再回头来看这次创新高价的元青花扁壶,这类器形更是稀有,也是中国青花瓷史中元代所独有的器型。元朝,是蒙古游牧民族以强势的武力所建立,游牧民族的生活本就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在生活习俗上就与习于定居的民族有较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也明显地在日用器具上表现出来,元代瓷器中,最具有明显游牧生活痕迹的,就是“扁壶”。
传世扁壶只有八件
扁壶,器身呈扁长方形,上有筒形小口,卷唇,两侧圆肩上各有龙形或环形双系,有的在肩部和器身有“穿”以供穿带之用。由器型上看,扁壶与辽代的皮囊壶理论上存在一定的渊源,皮囊用以装酒浆和水,是游牧民族用皮革缝制便于携带的酒壶,而辽代瓷器中的皮囊壶,完全是参照皮囊的造型烧制;元代的扁壶则有所改进,即造型已经规范化,一般认为可能还受到西亚金属器皿造型的影响,功用也是便于旅者随身携带的酒壶。
扁壶的传世品十分稀少,尤其元代青花瓷器扁壶目前所知仅有八件,除此次纽约DOYLE拍卖公司拍出的元“青花海水云龙纹扁壶”外,还有七件散布于海外,分别为:
日本两件:一是藏于日本出光美术馆的元青花海水双龙戏珠纹扁壶,高38.9厘米;另一件是藏于日本松岗美术馆的一对元青花孔雀牡丹纹四系扁壶,高39.5厘米。
土耳其一件:藏于土耳其托布卡比·萨莱宫殿博物馆的元青花海水云龙纹扁壶,高39.5厘米。
此件品相较差,肩上四系皆已不存,壶口亦毁而镶以铜嘴。
伊朗两件:一是藏于巴斯坦国家博物馆的元青花孔雀牡丹纹四系扁壶,高39.5厘米;另一件是藏于德黑兰考古博物馆的元青花凤凰唐草纹四系扁壶,高36.5厘米。
英国一件:藏于英国维多利亚与亚伯特博物馆的元青花海水云龙纹四系扁壶,高36.8厘米。还有一件成对的扁壶,则是在20年前由我国台湾知名古董商张伟华为当时的大收藏家远东航空公司负责人胡侗青在香港购得,但胡侗青过世之后,此件名物至今仍下落不明,是所知八件传世元青花扁壶中,惟一成为“悬案”的一件。
国宝重器留下的遗憾
此次DOYLE拍卖元青花扁壶创下中国瓷器新高,除了惊奇之外,有着更多的遗憾。早期青花艺术性的瓷器史定位,似乎在中国所受到的重视远不如欧美,除了此件扁壶在竞价上全看两位英国古董商和收藏家较劲外,2002年10月30日的香港苏富比秋拍,也出现一件元代重器,编号270的元“青花釉里红垂肩如意串珠开光式镂空花卉纹大罐”,此件品相状况不差、工艺技术高超的名件,由日本大古董商本五郎经手释出,采议价方式,据知底价应在4000万~4500万港元之间,而且最先是向中国台湾征询购藏意愿,虽有藏家感兴趣,但在价格上却有认定的差距;上拍之后,中国台湾与英国古董商皆在现场,互相观望谁欲出价,没想到竟以流标收场;最可惜的是,流标之后,此件名物立即被英国古董商Eskenazi在会后与释出者达成交易,省去了拍卖佣金并得到会后本就有的降价空间,此件名物因此被精明的英国古董商得手———时隔不到一年,元青花扁壶以不完美的品相竟创天价,再度为英国藏家夺得;两件在中国陶瓷史上不可或缺的重器,又流落异邦。
更值得注意的是,此件元青花扁壶虽创下583.15万美元天价,但若以完整性和重要性而言,苏富比的元青花釉里红大罐似乎更胜一筹,当初中国港台古董圈有实力的买家过目时,有的还认为大罐不够漂亮,似乎仍以明、清官窑的品鉴角度作为购藏元青花器的标准,这就忽略了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关键时期的重要地位,以致于失去了收藏重器的机会,对华人文物圈而言,令人扼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