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业界精英展望陶业羊年新发展

    谈起2002年,业内人士无不认为今年是有史以来陶瓷行业内出现变化最多的一年。以陶瓷产业焦点区域佛山为例,其一、目前的陶瓷厂家扩增是最为顶峰的一年;其二、中国陶瓷城与华夏陶瓷城的出现、佛山首届陶博会的成功举办,以及行业内竞争的加剧、外地品牌大批入侵,价格战、产品利润陷入空前的最低线等,对于这么多直接关系到每个企业生存利益的新事物的出现,有人说这是行业步入困境的前兆,也有人认为这是行业由革命走向做大做强的序幕……对于行业内的多种判断,也许只有明年的市场才能给予最公正的答案。

  竞争加剧,恶战难免

  记者:对于今年的陶业发展,不少人认为今年是激流涌动、变化多端的一年,同时也是行业成熟度最高的一年,你认为其亮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鹰牌控股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茅建华:2002年可谓是多变的一年,在市场供求严重失调的情况下,全国各地可谓遍地开花,再次增添了不少新的竞争对手,从而导致原有陶企的市场领域受到了很大威胁。不仅如此,今年的市场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均为明年陶瓷行业的重大变革埋下了伏笔。

  新中源陶瓷集团营销策划负责人李重光:从宏观的角度分析,所谓眼下行业的成熟度,其实要包括一些有利与不利的东西在内。相对来说,这种现状的确可以印证今年行业发展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极限,其中的“有利”自然是指行业规范、技术进步或者营销服务更加完善等迹象,而在这个时候,行业出现一些有违市场健康发展的因素其实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比如这两年一些企业一味地增线扩产,个别厂家出现库存积压等现象。就总的形势来说,经过这些前期的发展酝酿后,明年的陶瓷行业势必会爆发出多方面的惊人变化。

  嘉俊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叶荣崧:其实今年行业内竞争加剧的苗头已经早有出现,只不过包括今年在内以前的竞争方式都比较低端。令人欣慰的是,正是通过这个低端磨合的过程,才至于明年的行业竞争不但会逐渐理性,并且这种涉及多方面的理性竞争有可能成为明年行业发展中的一个较大转变。

  明年的竞争焦点主要体现在品牌、价格、创新、科学技术和营销策略等企业综合实力的竞争,品牌区分更加明显,市场更趋多元化。

  精装房引发终端变革

  记者:国家取消毛坯房的政策正在逐步实施,估计明年房地产精装房上市将有大的突破,请问这与陶业发展有何联系?

  李重光:以后房地产精装房上市,将直接影响到陶业终端运作,为此,传统的营销模式和营销渠道将受到严重挑战,一批整体实力较强的陶瓷企业极有可能与房地产商达成很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并形成利益共同体。基于这种新的变化态势,以后的陶企终端工作将重点集中在工程方面,以至于陶瓷产品的品牌、售后服务等都会越来越显得重要,产品价格反而并不是关注焦点。

  茅建华:由于终端市场的变化,估计诸多厂家明年会在市场管理上加大工作力度,同时,工程方面的开拓也将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攻击目标之一。除此之外,整个行业发展趋势一方面还将继续压缩产品成本,另一方面则会使一部分企业真正意识到品牌推广的重要性,乃至部分企业在品牌宣传力度方面进一步加大,其结果将导致一批知名度、营销网络与竞争力差的企业面临更大困难。

  华东、佛山品牌火线角逐

  记者:在国内陶瓷市场目前最为突出的是佛山陶瓷产业的规模优势,而华东地区一批台资企业的品牌与管理操作模式也同样在行业内具有较大影响力,明年两者竞争的焦点在哪方面?

  东鹏陶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陈昆列:在战略方面而言,华东与佛山两者之间当然是不可自相残杀的,如果作为局外人,相信都会发现华东与佛山 其实在发展方面有着许多互补因素。并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华东与佛山两者之间已经开始在产品规格等表现特征上相互靠拢,而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譬如华东品牌在工艺技术或者产品的多样化方面向佛山接近,而佛山陶企则有可能尝试华东的管理经验与品牌策略等都将很快成为现实。无庸置疑,通过这种相互融化的趋势,不仅可以使华东与佛山双方的发展势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而且对整个中国陶瓷行业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李重光: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估计明年华东陶企、佛山产区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会越来越多,尤其是两区域内几家巨头企业之间的协调会有实质性进展。原因在于明年的市场压力继续加大,而眼下的市场布局与产品开发都已基本成熟,这无疑对华东与佛山两个产区的撮合产生推动作用。而今年的佛山首届陶博会,华东与佛山两区域内的品牌相互之间已经有了初步渗透,在交流中互相提升。

  重新洗牌尚有时

  记者:同质化的严重是否会使明年市场进入洗牌?洗牌方式与今年将又有何不同?同时国外品牌的参与角逐将是怎样?

  茅建华:根据目前的市场状况,供过于求和同质化严重将成为明年价格战与重新洗牌的导火索。由于早一两年市场上的产销均衡,使一些企业老板盲目乐观,加大产量,导致眼下许多企业都存在库存超标的现象,行业内同质化的危害在明年的竞争中也会产生较大影响。综合分析,这两种趋向极有可能引起行业价格的整体下滑,并随着行业门槛降低,一些不能承受“折磨”的企业会随之淘汰出局,其实这同样是一种价格竞争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