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中国陶瓷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近日来,随着中国入世一周年的到来,有关国际市场准则下中国陶瓷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在各地炒得风风火火,事实说明,中国“入世”对陶瓷业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有人在喊“狼来了”,认为竞争也将更加激烈;有人认为机会来了,市场将扩大,外资将涌入,有利于发展,各种心态都在关注入世后的变化。总之,问题肯定是来了。

  “入世”是挑战,更是机遇,任何事物都相辅相承,主动迎接挑战才能抓住机遇,否则不但抓不住机遇,还会在“入世”的挑战中落败。那么,中国加入WTO后陶瓷工业路该怎么走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使陶瓷工业在国际市场准则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体制创新之路。

  先进完善的企业体制往往是企业发展的机制保证和动力源泉。企业体制创新的核心是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过去那种企业单一的投资结构,不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不利于企业之间的联合,已不适应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和发展的需要,即不利于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也不利于资产的保值增值。要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实行产权多元化,可以从这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在行业内部,通过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企业相互参股,打破由过去的行政区划限定而形成的单一投资格局。二是吸引、利用行业外资金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各企业要紧紧围绕“多种所有制、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多种分配的方式”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思路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产权多元化的形式,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机制的创新。要通过产权多元化,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机制;要建立企业优胜劣汰的机制发展壮大龙头、骨干和高效企业,淘汰落后、亏损严重的企业;要深化企业内部人事、用工、分配制度的改革,建立起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激励约束机制;要从健全和完善制度入手,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强化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监督约束机制,用更有效制度规范经营管理行为;要加强财务监督、审计监督,健全民主决策和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结构调整之路。

  加入WTO后,降低了国外产品进入市场的门槛,国内企业也将面临着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也面临着来自国外的市场竞争压力,将与更多的跨国公司“硬碰硬”。我国陶瓷工业由于受重复建设的影响,存在大而不强、生产过剩、各自为战、分散经营、产品档次低、技术落后等方面的问题,与国际上著名的企业相比往往相形见绌。这就要求国内企业要根据市场定位,明确竞争策略、找准优势,把提高竞争能力与避免重复建设、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结合起来,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对于在国际上已经树立自己的品牌,且产品有竞争力的企业,应该进一步利用加入WTO的有利时机,充分运用WTO规则,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网络化使自己的品牌国际化、经营国际化。对于产品具有一定竞争力,但还没有形成自己品牌的企业,首要的任务是建立国内市场经营网络,打出自己的品牌,要充分利用我们在资源、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加快企业重组和结构调整步伐。 

  特色经营之路

  中国入世后,我们的企业好比“与狼共舞”。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如何取胜?关键要研究和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靠特色经营、追求个性取胜,这是国际国内的一条重要经验。入世后,国内企业要各走各的优势路径,各打各的特色仗,在特色产品、特色文化、特色服务、特色品牌、特色模式上下大力气、花大工夫。 

  品牌经营之路

  品牌商品抢占并瓜分市场已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明显趋势之一。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品牌经济,拥有名牌就拥有市场。名牌商标代表着企业及其产品的信誉,它作为能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精神产品,具有高质量、高信誉、高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高效益的特点,并使他具有吸引资金、聚集人才、改进科技、扩大规模、开拓市场的功能。目前国内不少陶瓷企业商标品牌意识尚未树立起来,不注意商标名牌战略的研究和运用,对创名牌、保名牌这个涉及企业生死攸关问题的紧迫性和认识不足,特别是缺少创国际驰名商标的志气。面对加入WTO后将直接面对全球市场的机遇与挑战,我国企业应当有紧迫的商标意识,和走名牌发展之路,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 

  科技创新之路

  作为企业发展的推进器,科技的巨大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企业家所认识。我国陶瓷行业与国外同行业竞争的劣势关键就在于科技含量不够。为此,国内企业要不断瞄准高科技,以高起点、高标准去构建企业的科技发展战略。不仅重视对科技意识的培养、重视对科技人才的吸引,还要从实际出发,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去构建自己的研制、开发战略机构,建立企业制度创新机制,坚持把科技创新当作企业的核心能力精心培育,将科技研发视为后盾,瞄准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断更新设备、创新产品,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科学管理之路

  三流的企业卖产品、二流的企业卖技术、一流的企业卖规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表面上是产品的竞争,实际上,产品是有生命周期的,而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可以说,产品不是技术的产物,而是管理的产物,在本质上,产品创新就是管理创新,管理创新就是创造市场的基本动力,实行科学管理比选择产品方向更重要。中国入世,在直接扩大中国企业的外延,即规模和效益的同时,也间接地增加中国企业的外延,国内企业要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的同时,将大力推进成本、质量、财务、营销等方面的创新和管理信息化,努力实现科学管理。

  集约经营之路

  加入WTO后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看,我国大部分企业的规模较小,仍是我们的最大不足,规模就是覆盖力和影响力。在当前以科学技术发展为动力,以跨国公司为载体,在全球范围进行生产结构调整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们不能消极地抵御外国跨国公司的挑战,只有加大联合自强,加速经济一体化进程,把自己的企业办的更大更强,要努力提高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走高科技、国际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创新之路,以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应对经济全球化,主动参与国际竞争,才能趋利避害、乘胜而起,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外向发展之路

  加入WTO后,由于经济全球化可以使生产要素得以跨国优化配置,这可以促进全球范围的资本流动、产业转移和技术共享。因此,国内的企业可以利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机会,发挥劳动成本低、资源丰富和市场广阔的优势,扩大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的空间,并通过引进、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设备、资金和管理经验,实现企业和产品的升级换代、促进行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从而实现在一个新的高起点上的跨越式发展。 

  问题总是在、可以预知和解决的,关键是怎么去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入世也为中国陶企走出国门提供了条件。2002年广东、福建等省的出口数据表明,沿海各省正在积极利用这一有利条件积极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