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如何提高核心竞争能力


成为WTO正式成员国之后,中国企业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就是这种环境变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在这种复杂环境中,中国企业能否占有一席之地,关键在于核心竞争能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人认为核心竞争能力已经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而创新是形成、强化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

  一、正确认识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1.什么是核心竞争能力

  20世纪90年代,普拉哈拉德和汉默尔的论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公开发表之后,我国理论工作者也开始积极研究核心竞争能力问题。然而何谓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核心竞争能力就是一个企业优于其他企业的、特有的技术优势;有的认为,核心竞争能力是在政府相关优惠政策或其他支持性政策的扶持下,形成的一种综合竞争力;有的认为,是基于企业资源优势的一种无形的东西,如技术诀窍、独特的企业文化、良好的营销网络等;也有人认为,是一种隐含知识的创造、利用和传播能力;等等。

  对核心竞争能力的解释角度也不尽相同。有的从经济学角度,强调来自于生产资源的成本优势;有的从管理学角度,关注战略管理的重要性;有的从创新经济学角度,关注技术创新的发生发展,有的从演化理论,着重核心竞争能力的持续性和延展性,有的从经济地理学角度,强调知识、技术、企业、产业的群聚效应;还有的从社会学的视角,突出各种关系网络的重要性;等等。

  综合相关研究成果,我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是一定制度框架下,企业所拥有的、基于独特知识技术积累的一种竞争能力。一个成功的企业,总有一种能够使它赢得和维持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能力。这种竞争能力的表现是多层次的、多样化的,包括独特的技术、难以模仿的技术诀窍、合理的组织方式、良好的营销网络、与众不同的企业文化或管理模式、较强的已有资源重组能力或者融合能力、稳定的客户资源等,诸此种种。例如,佳能公司的台式打印机、三菱公司的多样化经营、微软的操作系统、 3M公司“创造性解决未解决的问题”的企业文化等,就是这些企业的不同核心竞争能力。
  
  与核心竞争能力相关的概念有很多,如竞争力、核心能力、技术能力、竞争优势等。这些概念之间存在着十分复杂的关系。

  2.核心竞争能力与竞争力

  因为核心竞争能力仅是企业竞争力的一个构成部分,是处于企业核心地位的、影响全局的竞争力。我们不应该把两者混为一谈。有核心竞争能力的企业,一般都有较强的竞争力;有竞争力的企业,不一定具有核心竞争能力。例如,来自于某种资本优势的竞争力,在金融市场相对发达的情况下,可能就不复存在了。相反,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是长期积累、不断演化的。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并不是企业的某一种资源(劳动力、资本、技术、组织或管理等)优势,而是以企业诸多资源为基础,在市场竞争中所获得的一种资源整合能力。例如,海尔的核心竞争能力就是这样一种整合能力。“这种整合一方面是企业机制与市场机制的整合,一方面是产品功能与用户需求的整合”。

  3.核心竞争能力、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有人认为核心竞争能力就是竞争优势,或者是一种比较优势。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并不全面。比较优势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例如好的自然条件、丰富的矿藏、廉价的劳动力等给产品和服务带来的优势,竞争优势是指一个企业所拥有的、相对行业中其他企业的优势。这种优势可以来源于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纵向一体化,也可以来源于一些不可言传的技术诀窍,还包括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政府对竞争力提升的影响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容易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比较优势也要通过竞争优势才能体现。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竞争力是以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为基础,而核心竞争力强调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结合,尤其是强调与竞争优势相关的比较优势。所以,为了正确认识核心竞争能力,有必要把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结合起来。

  4.核心竞争能力与核心能力

  与核心竞争能力相关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核心能力。有人认为,企业核心能力的本质是企业特有知识资本。这种资本包括:人力资本、技术资本、组织资本、客户资本和社会资本。也有企业(Mckinsey公司)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以往投资和学习行为所积累的技能与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是使一项或多项关键业务达到业界一流水平的能力。Teece(1988)也认为,核心能力是指“许多有差别的技能、补偿资产和惯例的集合,它可以在某些业务领域为企业捉供一种竞争能力,强化企业竞争优势”。核心能力说明的,是企业能做好什么的能力,以及为什么能够做得那么好。在这个意义上,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与企业核心能力两个概念的含义是一致的。

  二、创新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产生、维持和拓展,是一个系统的组织过程,它涉及技术、管理、制度等多方面的因素,而不是某一种因素简单作用的结果。尽管人们对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含义和表现各持己见,但是在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来源上,都持同样观点:创新是关键。我们认为,有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管理创新是强化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制度创新是支撑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保障。需要强调的是,上述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发展的。正是它们的有机结合,才能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使企业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1.技术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

  技术创新是形成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要素。离开技术创新,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技术创新是一个过程,它包括从技术上新的产品、工艺或系统的创造,到设计、生产、第一次使用以及扩散等一系列活动。在这种过程中,不仅能够产生独特的企业技术能力,创造出具有成本优势的好产品、好服务;也能提高设计人员、生产人员、维护人员、营销人员的各种学习能力,形成独特的、他人难以模仿的无形资产。这些“产出品”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正如斯蒂格里茨所认为的那样,某一组织内部知识及其成员分享或隐藏的能力,决定着一个公司或一个产业或一个国家的竞争能力;植根于公司职员心中的那些隐含知识基础已成为一个公司竞争优势的基石。

  进行技术创新,企业不一定会形成核心竞争能力,但是,不进行技术创新,企业不可能形成竞争能力。技术创新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尤其是针对核心技术的创新。缺乏独占性技术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有可能在市场上做大,但在产业分工中却很难处于有利地位,也很难做强,更不可能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韩国某些企业从世界500强中出局,就是例证。国内有些企业过去曾经辉煌一时,现在却销声匿迹,同样是因为缺乏基于技术创新的核心竞争能力。

  2.管理创新是强化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

  技术和管理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从技术创造、技术开发,到技术学习、技术积累,再到技术扩散,也就是整个技术创新过程,都离不开管理。离开了管理,技术创新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汉墨和普拉哈德也认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真正来源在于管理能力。管理可以将技术和生产技能转变为企业快速适应变化的能力。由于技术日益复杂,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求管理不断变革、创新;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强化,更离不开管理创新。管理创新的内容很广泛,包括管理理念的创新,管理组织方式的创新,管理手段的创新,管理制度的创新,以及管理文化的创新等。管理创新的目的,是使管理过程顺畅、高效,创造一种有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环境氛围。人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创造者和维护者。管理创新必须以依靠人、激励人、发展人为基础,否则,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就不会得到强化。

  3.制度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保障

  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以及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都是在某种制度环境中发生发展的,需要一定的制度保证。制度通过影响信息、资源的可获性,塑造动力,以及建立交易规则等方式来影响企业和产业发展。这些制度包括基础设施和建设环境,本地可获得的自然资源;地区专有制度禀赋;以及本地可以利用的知识和技术等。在这些制度基础中,来自于经济、社会文化、政治、机构等不同领域的参与者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关系网络,把企业、消费者、研究机构、教育体系、政府等相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乃至核心竞争能力形成的基础环境。

  这种不同的制度环境使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各具特点。例如,与金融、就业等相关的制度,使得日本企业具有与众不同的管理和组织特性。德国在化学领域的领先和美国在计算机、软件产业的成功都与它们的教育制度有很大联系。而风险资本市场,则是近期美国一些新兴行业(如生物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因为这种制度促进了小企业的迅猛成长,拓展了计算机市场。在这方面,欧洲、日本企业无法与美国相比拟。

  不同制度环境对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影响是不同的。R&D实验室、专利体制和技术标准等,可能有助于保障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但是,有些制度可能会不利于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例如产权制度不完善、政企职责不分等。这就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因为“制度创新通过提供更有效率的组织经济活动的途径而对发展做出贡献,而这些途径通常导致经济基础性的调整”,这就创造出了一种有利于保证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生长发育的外部环境。

  三、提高中国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建议

  1.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管理体制创新

  没有一个有效的政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不可能的。政企分开是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政企不分会带来许多严重后果:企业难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真正的企业;难以建立起健康有序的竞争性市场体系;难以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造成腐败等等。因此,必须转变政府职能,构建符合国际惯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政企关系,实现政府管理体制创新,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提供保障。根据国外经验,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充分尊重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来创造和维护一种有利于企业竞争、创新和发展的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市场环境。

  2.深化企业改革,实现企业制度创新

  制度或一些体制性问题,仍然是制约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培育和提升的重要原因。这在国有企业层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北内集团、二汽、北人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代表认为,至今政企不分,政资不离,政府干预企业决策的现象并没有杜绝。这样,国有企业就无法完全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再加上市场不成熟,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受到很大影响。所以,有必要深化企业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按照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市场竞争、技术创新的主体。因为,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它对其他经济成份的企业起着示范作用。国有企业机制上的问题,会传染给其他经济成份的企业,从而妨碍其他类型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提升全部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

  此外,要通过市场细分、资源重组、流程再造等方式更新经营战略,建立学习型组织,积极吸收现代管理思想,形成崇尚创新的企业文化,促进管理创新,从而强化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3.推动投融资体制创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保证

  从表面上看,资金短缺问题制约着技术创新。实际上,落后的投融资体制才是问题的关键。例如,目前国内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近8万亿元,但由于多种原因,这些存款大多通过银行信贷或资本市场直接流向了国有企业。其他所有制企业包括科技型中小企业,尽管比国有企业的增长速度要快三、四倍,却很难得到资金支持。据调查,全国8.6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每年仅有5%~8%能获得银行贷款。这种情况需要进行投融资体制创新。只有如此,才能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保证,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保驾护航。所以,如何完善金融市场,促进科技—产业—资本—市场的联动,发展风险投资机制,拓展产业融资渠道,将直接影响到企业技术创新,也制约着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

  4.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培养创新人才

  结合国外经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应该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提高个人技能,加强对工作的适应性;二是培养个人的学习能力,强化个人之间及个人与组织间的协调与合作;三是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例如,英国的贸工部和教育与就业部联合采取措施,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他们的具体措施是:创造一种学习文化,确保人力资源满足企业创新的需要,地方、区域和政府部门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协同等。而瑞典则通过改革教育体制和建立人才流动机制等办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所以,如何完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制度,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机制,将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的当务之急。

  5.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励技术创新

  知识产权制度不仅能在法律上界定创新知识产权的归属,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激励创新。不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新颖独特的新工艺、新产品就不会产生,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也就失去了基础。加强知识产权制度,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保证。在重视和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也要加强反知识产权垄断或霸权工作。实质上,知识产权垄断,是知识产权持有人利用法律授予的优势地位来遏止竞争对手,维护“合法垄断”地位的一种手段。由于中国缺乏反垄断法,一些跨国公司通过设立专利部门、挖掘资深专利审核专家等手段,纷纷推行本土化专利战略,企图从技术源头切断中国企业发展的命脉,这种现象值得注意。所以,一方面需要加强企业自主创新,绕开国外专利保护壁垒,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加快反垄断法的制定,为企业竞争创造公平、公正的外部环境。